上海元素占据半壁江山的纪录片《舞台上的中国》火了,为什么制片人能自豪地说“它没留遗憾”?
2022-06-17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又一部纪录片在B站火了。15日晚,四集纪录片《舞台上的中国》播出了首集“声乐篇”,年轻的观众们就发现了太多“有意思”的地方:虚拟歌手洛天依、京剧老生王佩瑜、杭盖乐队和彩虹室内合唱团齐聚同一集?它到底想做怎样一部纪录片?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17日也特意跟该片的两位制片人深入聊了聊,他们表示“这部纪录片就是我们当初想要的模样,在中国故事和国际表达方面做到了平衡,在传统艺术和当下青年之间做到了平衡,我们看完成片,觉得没有留下遗憾”。

 // 讲述中国艺术家的故事 // 

《舞台上的中国》(China on Stage)是一部国际合拍纪录片,由哔哩哔哩和五洲传播中心联合英国雄狮制作公司共同制作,6月15日起,该片开始通过哔哩哔哩平台播出,连续4周、每周三晚8点更新1集。

纪录片总共分为四大篇章,从《声乐》《乐器》《舞蹈》《戏剧》四种具备不同魅力的舞台形式切入,通过中国艺术家们的故事、舞台表现,来展示中国的文化艺术的魅力。

“我本身算‘票友’,很喜欢看舞台演出,各种类型的,也接触到了很多国内特别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早在2018年,我就想做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展示我们中国表演艺术家的风采,并将它带到国际舞台上。”制片人透露。

2019年,这部纪录片正式立项,开始筹备。因为是国际合拍项目,英方团队提供了最初的拍摄对象人选,“我一看,这还是比较偏西方的,是英方团队在不了解中国当下舞台艺术的背景下,所选择的艺术家和艺术门类。当中很多艺术家实际上是旅居海外的,或者跟英国本土机构有一些合作的,英方比较熟悉,但他们已经比较少接触国内文化土壤了,不能反映国内现在这种蓬勃发展的文化场景。”

中国团队提出了人选方案。这其中,既有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余隆或女高音歌唱家黄英这样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名的艺术家,也有像音乐剧演员阿云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编剧喻荣军这样非常本土的名家;既有中国国际上的文化符号之一京剧的名家王佩瑜,甚至还有国际上完全没太明白的虚拟偶像洛天依。这个名单,英方团队有的能理解,有的觉得一头雾水,但当中方团队阐述了其底层逻辑后,他们也觉得确实很契合。

指挥家余隆

“京剧是国际上了解的,但也仅限于知道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而已,为什么选王佩瑜‘瑜老板’?她本人和英方导演视频通话过一次,导演就觉得非她莫属了!”一位传统艺术的从业者,在通过包括弹幕在内的各种新潮方式,向当下的年轻人普及京剧, 并让年轻人和孩子们通过京剧兴趣班爱上京剧,同时,她本人又是一位在行业里闯下事业的时代女性代表,导演怎能不爱?

选阿云嘎和他主演的原创音乐剧《在远方》,则是想说,国际上知名的艺术形式在进入中国后,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且发展得很好。“这些年,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制作,从观众到演员,音乐剧都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本土制作的大剧丝毫不弱于引进剧,这正是中国舞台艺术的又一面。”

《舞台上的中国》,讲述了20多位中国艺术家的故事。制片人说:“我经常会说,无论是我演出生涯还是纪录片制作生涯,这都是最不留遗憾的一个项目——这个艺术家的阵容,我称之为‘神仙打架’,因为他们是我心目中中国舞台艺术最值得推广的人物或团体。”

 // 国际语境下的平和表达 //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双方观点的差异在所难免。制片人说,他们并没有刻意“去规定一个国内、国际的比例,而是通过人物的题材特异性、强烈的故事性以及人类的共同情感,来兼顾国内外观众的诉求。”

洛天依

洛天依是个典型。B站的年轻观众,对这位虚拟偶像的喜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西方暂时并没有这样的偶像,“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们觉得非常新鲜——对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物,两边的观众关注的点,可能会不太一样,但我们抓住了‘双方都感兴趣’这个点。”

中国的故事,怎样在国际上能形成有效传播,这是一个这些年来业界一直在努力解答的题。观念的差异,让中国一些宣传意味浓厚的作品,很难拥有国际生命力。《舞台上的中国》的表达,则非常平和,它在将中国舞台艺术搬上荧屏时,专注于带领带领观众欣赏在剧院、戏园、音乐厅和晚会现场上演的一出出精彩好戏,带领观众走入园林古镇、都市街头、草原田间,开启深入的文化体验之旅。它期待的是,当奏响礼乐重器编钟时,观众能自然领略到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厚重历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台亮起时,观众也能自然体会到中国人对传承百年的艺术深沉的热爱。

“爱和信念,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在艺术作品中强调这些,大家都能接受。”制片人透露,这一典型是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上海歌舞团的现象级作品,英方团队的顾虑,正是被“爱和信念”的故事内核所打动,“导演被故事带进去之后,不仅明白了我们为何坚持要拍这部舞剧,还要求我们一定要在拍摄中把这部舞剧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们选了四位演员‘小姐姐’,跟拍她们化妆、穿旗袍,在街头路演、在排练厅排练,就通过这些细节,讲述了这部剧为什么这么美,为什么它能一票难求。”

好的传播,都要有好的故事。《舞台上的中国》还讲了另一个舞者的故事,跟《永不消逝的电波》完全不同的类型,却同样吸引人。“在《舞蹈》篇,我们讲了‘小金花’董继兰的故事,她把云南少数民族一个小村落里的小舞蹈,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现代舞。我们去她的家乡,从她出生地一直拍到她跟老师杨丽萍的现代都市生活,这样有强烈对比的故事,自然是哪里的观众都会喜欢看。”

没有说教,没有喊口号,中国的文化自信,艺术行业的精神面貌,都在从容的表达中,润物细无声地传达了出来。当然,作为国际合拍片,《舞台上的中国》也考虑了国际传播的一些习惯,像主持人,就选择了荷兰籍华裔舞台剧女演员徐丽东和美国艺术家、昆明当代美术馆副馆长谢飞(Jeff·Crosby)组成了国际主持搭档,“我们的衡量是,需要一张西方面孔和一张东方面孔,视觉上可以相互平衡,同时,主持人能够中英双语,同时有在中西方生活和工作的经验,这样他们能更好地体现‘桥梁’的作用,去平衡东西方的文化和审美之间的差异。”

 // 上海元素占据半壁江山 // 

对上海观众来说,《舞台上的中国》还有一大惊喜,那就是这部纪录片堪称半部《舞台上的上海》——刚播出的第一集,讲述的5个故事中,有4个都跟上海有关,“整季纪录片,上海的故事占据了差不多一半,像《舞蹈》篇里,我们讲的街舞,其实也是上海的故事,讲的是街舞舞者如何把中国的呼吸之道融入街舞的。”制片人透露。

制片人表示,“上海元素”在这部纪录片中如此密集,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上海在中国舞台艺术中的地位和成绩,决定了这一结果。“以音乐剧为例,甚至有粉丝谈及音乐剧时,夸张地表示‘中国的音乐剧只有上海这一个城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上海灵活、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能够很好滋养这些艺术形式,给它们足够的艺术土壤。”

确实,“上海文化”是上海四大品牌之一,对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让它被誉为演出行业的“大码头”,同时,蓬勃的创作力也让它成为原创作品的“源头”。无论是传统“古典乐的摇篮”,还是新兴音乐剧行业的“桥头堡”,上海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对年轻人喜欢的新鲜表达方式的探究和尝试,都让它能更好地成为国内外观众感受中国舞台艺术魅力的窗口。

主持人采访彩虹团长金承志

制片人透露,这部纪录片从2020年10月开机拍摄,到2021年6月底结束,拍摄周期就长达7个月,海量的素材精剪出了现在的4集。“虽然没有遗憾,但我们也在讨论,还有那么多的精彩故事没有讲,如果有机会,我们会开始着手准备第二季,可能会更专注于一个人或者一个故事,把它展开得更加细致一些——就像彩虹室内合唱团,我们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可以继续挖下去、讲得更深一点。”

《舞台上的中国》,镜头语言上区别于那些追求唯美镜头的自然纪录片,大量使用了更真实更接地气的手持拍摄方式,“这是一种视觉语言,观众能通过这样的影像,感受到这样一个场景是正在进行当中、发展当中的。”动态的、有活力的,这,不也正是上海以及整个中国的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状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