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羽先生走了,学识丰富的他作词为何偏爱大白话?
2022-06-2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95岁高龄的乔羽走了。这位出生于孔孟之乡的词作大师,一生留下经典无数,包括《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难忘今宵》等,几代人传唱不衰。斯人已去,但多个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却证明了大师至今仍然备受年轻人喜爱。除了作品,他到底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财富,才让公众如此缅怀?“应该是他的创作精神。”多位业内人士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一个写过几首歌词的人” 

1927年,乔羽出生于山东济宁市的运河边,家境贫寒,家庭的顶梁柱父亲还早早去世。但正如很多勤奋的寒门子弟一样,年少懂事的他,中学只用大哥给的一块银元,就念完了书——因为只要能考第一,就能免掉学费。

乔羽是老一辈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经历也跟他们很是类似。解放前在中共地下工作者的介绍下,秘密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就读,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还写过秧歌剧,1948年毕业后被调入华北大学三部创作室,开始专业创作,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的代表作,创作于解放后的不同时期。传唱至今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写于1955年,体现了新中国青年一代幸福的心情;1956年,乔羽受邀为电影《上甘岭》写作插曲。在位于长春电影制片厂院内的小白楼观看样片后,乔羽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到,新中国诞生了,每个中国人都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想多做些贡献,上甘岭的战士也是怀着这种心情上战场的。他要把这种美好的感情融进歌里,再现出来。

他想起了第一次见到长江的情景,想到了家乡的黄河、运河,于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句句歌词从他的笔下流淌了出来。电影《上甘岭》还未公演,《我的祖国》就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了大江南北。

他的创作从未停歇,而且经典不断。1984年,乔羽创作了《难忘今宵》,在那之后的每一个除夕夜,“共祝愿,祖国好”的歌声,几乎石年年伴随着央视春晚唱响,已经成为国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词。

乔羽一生获得的荣誉无数,但是,这位老人非常低调,对于自己的身后事看得很淡。有人问乔羽,如果你要为自己写一段墓志铭,会是什么。他说:“这里埋葬着一个写过几首歌词的人。”

 朴素而美的创作理念很接地气 

乔羽学识很高。幼年时期,他就在父亲的熏陶下,成为了远近有名的神童,古诗词背起来毫无压力。同时,他还是一名剧作家,写东西自然不在话下。但纵观他的词,却只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阳春白雪”,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我不喜欢涂脂抹粉,喜欢直来直去的大白话。”他曾如此直接地解释自己如此接地气的创作理念。

有人评价说,乔羽写过那么多经典,但他的主题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歌唱祖国”。同样的主题,写出不同的感觉,考验的就是学识了。像“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样的歌词,朴素却又非常具备美感,两者和谐统一在他的笔下,也创造了他的特色。

其实,这跟乔羽本人给人的感觉很是类似。他一生乡音不改,谈吐幽默有趣,即使是在年事已高后,也给外人非常亲切的感觉。他说:“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食,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

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这就是他歌词能够打动老百姓最大的秘诀,人生历练和学识,都内化成了他对“大白话”的精确选择和运用。

唱红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和《难忘今宵》的李谷一,至今都非常尊敬这位亦师亦友的大家。“他是歌词界当之无愧的泰斗,”她如此评价老先生的作品,“他平时跟你说话特别诙谐,是很幽默的一个人,讲话都是一种学问。”

不仅仅是歌词接地气,乔羽本人的人品也是有口皆碑。李谷一就说:“他也是一位特别善良的老爷子,对谁他都很爱护,很照顾,而且一辈子也不为钱,特别伟大。现在,他人走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人品,永远会让我们铭记在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