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虽然渺小,万丈足以成炬!一名青年规培医师的战疫手札
2022-06-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3月初,上海本土新冠病例开始零星出现。当时按照轮转计划,她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区血液科进行轮转;3月下旬,疫情形势越发严峻,为了降低感染可能,她和老师们一起暂居于医院内闭环工作数日;4月初,上海病例数激增,她毅然加入了支援急诊的队伍中……

作为规培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20级内科基地的陈丽萍和无数95后年轻医师一起坚守在抗疫一线,“我们虽年轻,但同样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更有满腔热血,不会袖手旁观。”陈丽萍说。

 ※ “陈大胆”的“大白”初体验 ※ 

3月初,疫情之下的上海被各种未知笼罩,但是承载医疗救治重任的“排头兵”——仁济医院东院区急诊始终坚持开放,最严重的时候,单日就诊人次高达千人。在筑牢抗疫防线的同时,如何同时保证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这对所有急诊医护人员来说是极大考验。

虽然陈丽萍早就已经完成了急诊的轮转任务,但接到急诊带教老师因为急缺人手的求助电话后,作为青年医务工作者的她毅然加入了支援急诊的队伍中。

刚开始支援急诊时,对于未知的一切,陈丽萍心里无比忐忑。“大白+N95口罩+防护面屏+双层手套+帽子+鞋套”,这一整套严密的二级防护装备的组成,是这些白衣战士防御病原体的重要铠甲,“做好防护”是所有急诊带教老师和护士老师每次都会细细叮嘱的重要课程。

上岗前,急诊科冯楠老师在讲防护要领时问大家:“以前穿过大白吗?”陈丽萍立即回答:“穿过,演出的时候。”其实,陈丽萍对“大白”并不陌生。她曾在枫林剧社的抗疫大剧《山河无恙》中饰演援鄂医疗队护士长一角,在彩排及之前的多次公演中,对穿脱“大白”的流程已然熟练。但是要真正穿着“大白”,不停穿越拥挤的急诊大厅,陈丽萍还是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因为每一个操作不仅关乎自身,也关乎并肩作战的“战友”以及患者的安全。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这些困难和心理上的障碍都被陈丽萍一一克服。幸好,团队一切都很顺利。

 ※ 急诊病房里的“人间世” ※ 

在支援急诊的半月内,陈丽萍先后经历了从14楼急诊临时病区到2楼急诊病房,再到EICU(急诊监护室)三个区域的工作。对她这样的“医路新手”而言,考验无处不在,但也始终收获着成长。

最初,陈丽萍所在的团队是在14楼急诊临时病区工作。这是一个“临危受命”而组建的新病区,收治的患者大都病情复杂危重。但是大家依然努力救治,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后来,由于病区合并,陈丽萍从14楼转战2楼急诊留观病房。刚刚上了两个班,她又被调去支援急诊的最后一站——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

在EICU的第一个夜班结束正好是“五一”劳动节。好在那天监护室里的病人们情况都还稳定,尤其是那位23岁被诊断为脓毒血症、噬血综合征、多器官衰竭的小伙。在紧急血液透析了三天后,小伙的肾功能逐渐恢复,但肺功能还是很差。

临下班,陈丽萍又去看望了小伙。当打开小伙子好久没碰的手机,才发现微信上弹出好多鼓励的话。陈丽萍提议:“和你妈妈视频一下吧。”于是,这位好久没见儿子的母亲在接到视频后惊喜地露出笑脸,一个劲儿鼓励:“宝贝要加油!”整个视频通话,就像没有彩排的电视剧现场直播,平时觉得有点“矫情”的语句,现场却让人忍不住落泪。

挂断视频通话前,小伙的妈妈一个劲感谢,看着镜头前面这对神情憔悴却始终坚强的夫妻,陈丽萍内心百感交集。那一刻,陈丽萍真的希望小伙能早日康复。随即小伙很快康复出院了。他说,期待疫情过去,可以出去和朋友相聚,安排火锅、奶茶……

 ※ 苦中作乐的闭环通勤 ※ 

陈丽萍告诉记者,特殊时期下,生活和工作也有特殊的安排。急诊工作人员统一住在位于闵行区的宿舍,闭环通勤。虽然前往宿舍前已经有了心理建设,但是第一眼看到三张行军床摆在地上,还是觉得艰苦程度超出了自己之前的想象。

和同寝室的两位护士姐妹说干就干,大家先把寝室分成清洁和半污染区,进入后第一件事就是清洗、消毒、换衣。两位护士姐妹和陈丽萍的排班都不一样,大家都很相互照顾、体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寝室是不开灯的,每个人下班后活动范围就是那张小床。

五四青年节那天,考虑接下班的班车需要等待近2小时,陈丽萍和伙伴突发奇想并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完成一项“壮举”——从浦东骑共享单车回到闵行。全长23.3km的路程,大家骑行了近2小时,但是没人感到疲惫,相反异常欢乐。大家伴着太阳,突然感觉热血、青春、梦想又都回来了。

再后来,接到了换防通知,考虑到疫情的进展及急诊工作需要,陈丽萍毅然在EICU提交了继续支援抗疫一线的请愿书。

“感谢您在新冠肺炎抗击一线中的付出与奉献,不负白衣,不负阳光,战胜疫情,没你不行!”收到仁济医院发来短信的那天,陈丽萍心里乐开了花,“原来这么一个刚踏上医路的小萌新,也为抗疫一线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丽萍说,在疫情大考前,一起坚定而努力地守牢自己的岗位,铸造起疫情防控的坚固堡垒。虽然渺小,但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微光虽渺,万丈成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