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感受邻里互助,高中生研究起社区邻里关系课题
2022-06-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疫情封控期间,上海很多小区都上演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家住浦东新区张江镇某小区的高一学生漆珈依也切身体验到了与楼里邻居从互不相识到“睦邻友好”的过程。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的邻里关系有何变化?漆珈依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社区邻里共同体构建的课题研究。

“从调查可以看出,疫情封控前,邻里之间大多数是‘各管各的’,彼此友善但陌生。在封控管理期间,变化最大的是邻里之间‘互相照顾’的行为增加了46%。”漆珈依说,大家在共同克服新冠疫情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

 ◆ 有感于邻里关系的变化开始课题研究 ◆ 

漆珈依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4)班的学生,为了方便上学,她和父母在去年8月底租住到了浦东新区张江镇一个小区。

今年3月18日,漆珈依租住的小区因疫情影响开始实施封闭管理。“小区很大,一共有1531家住户,近4000人居住。”由于刚搬来才半年多,楼里的邻居基本都不认识,漆珈依发现,刚开始封控那几天,妈妈一直为买菜而焦虑,“天天盯着手机里的团购信息。”

不过,这种情况没几天就改变了,妈妈报名了小区的志愿者,很快就忙碌了起来。“她天天出门,不仅参加了楼栋的执勤,劝阻居民足不出户,还要帮大家把物资从运输队的车里搬下后在楼栋口按门铃通知领取,此外还给整栋楼的居民分发抗原盒,做好抗原和核酸检测的通知及统计上报工作。”漆珈依说,有时候妈妈还帮居委召集志愿者一起卸货并分发整个小区的政府物资,几次都被大雨淋湿了回来。

看到妈妈一心扑在小区志愿服务上,漆珈依也有些心疼,于是在学习之余,她也会帮妈妈做一些分装抗原、填写出门证等工作。而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漆珈依一家也迅速和邻居们熟识起来。让漆珈依印象深刻的是,封控初期的日子里,虽然物资紧缺,但妈妈不时会带回来一些让她眼前一亮的物资:鸡翅、瑞士卷、可乐……甚至还带回了给她的PAD笔“续命”、非常稀缺的9号电池。

“这些都是小区里参加志愿活动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送我的。听妈妈说,我们楼里的微信群每天都非常热闹,有早市、午市,楼里的小姐姐经常抢了Sam、盒马超市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妈妈和几个阿姨也经常给楼里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送菜。谁家缺葱姜蒜、胡萝卜、土豆了,群里一喊,马上就有邻居放到家门口。”漆珈依说,楼里还组织了上幼儿园、小学的弟弟妹妹们在端午节包了粽子,六一时在楼下草坪上搭了帐篷、打了水枪。

有一天,漆珈依家的门把手上挂了4楼奶奶送来的亲手做的红糖小饼干和一张感谢妈妈的小纸条,这让她很受触动,“我觉得小区的人变温暖了。”于是,和老师商量后,小姑娘决定做一个课题——《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社区邻里共同体构建研究》。

 ◆ 数据统计分析显示邻里关系变化 ◆ 

确定课题后,漆珈依很快自己设计了问卷,调查了解其他小区的邻里关系是不是和他们小区一样有变化。不过,那段时间全市还处于封控期间,问卷发放有难度,漆珈依利用问卷星平台生成电子问卷链接,在网络上进行了问卷调查。5月24-31日,她共收集到来自上海16个区的87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75份。

随后,漆珈依对数据展开了统计分析。“从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原来存在邻里关系淡漠、居民参与意识薄弱、邻里关系熟识度不高、互动行为较少、交往意愿不强等一些现象,在疫情封闭管理后,上海的社区大部门都显示出邻里关系熟识度变高、互动方式多样、邻里交往意愿变强、邻里关系满意度较高等特征。”漆珈依分析说,在封闭管理后,被调查者中59%认为周围的邻里关系和2022年3月社区封闭前相比有很大改善;92%愿意与邻居增进交流,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62%的居民认为邻里关系变成了“睦邻友好型”(增加了51%)。原先63%的居民认为邻里关系是“和平共处型”减少到32%,认为是“淡漠封闭型”的减少了20%。一半以上的居民认为自己居住的社区“有较好的居住环境”(66%)、“有集体认同感”(61%)、“充满活力和生机”(52%)。

调查数据还显示,封闭管理前后,对于周围邻居的综合素质的判断,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认为“很好”的增加了19%,认为较好的基本持平,认为“一般”的减少了20%,认为“较差”“很差”的基本没有变化。

漆珈依说,从调查情况来看,封闭管理前后,邻里之间的互动行为中变化最大的前四个行为是分别是:“帮邻居捎带东西”(封闭后增加了52%,达到74%),“找邻居家借东西”(增加了27%,达到40%),“遇到困难和麻烦时,找邻居帮忙”(增加24%,达到37%)和“找邻居闲聊”(增加10%,达到27%)。

而疫情封闭管理前后,邻里之间互动的主动性也显著增强,在出入楼栋遇到邻居时表示会“主动地与邻居交谈(寒暄)”的增加了43%;选择“点头微笑(无言语交流)”的减少了28%,选择“不理不睬”的减少了13%。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居民认同“远亲不如近邻”说法的攀升至95%,比封闭前增加了32%。

“这次课题研究,让我对社科类课题研究怎么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漆珈依透露,除了邻里关系调查,此次课题研究中,她还提出了建设和谐社区邻里共同体的建议,后续将继续进行研究完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