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江南神韵如何成就,纪录片《美美乡村》又讲了一个中国好故事
2022-07-0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传统的江南风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总能入诗、入画,其中的江南乡村美景,在无数的传世佳作中都能觅得踪迹。当下的江南乡村风情,又是怎样的?近日,浙江卫视打造了纪录片《美美乡村》,不仅展现了景美人美的江南画卷,更是讲述了一个“艺术点亮乡村”的中国故事,让传统的江南美景和时代脉搏有机交融,揭示了江南之所以江南的深层次原因。

  // 将“大写意”变成“工笔画” //  

作为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浙江卫视蔚蓝工作室承制的纪录片,《美美乡村》想最先解答的一个问题,就是解读浙江的省域品牌主题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这八个字的内核是什么?主创们选取了艺术和乡村结合的故事。但是,“艺术振兴乡村”是个大主题,怎么才能把纪录片拍得细致、动人?

“村民将我们从漂浮的空中拽入到真真切切的中国大地上,真实地感受那种从中国的土地当中生长出来的朴素的、真诚的、实实在在的情感”,这是《美美乡村》最后一期《美美乡村看今朝》里,一位年轻学子在参与了艺术驻村实践后生发的感慨。

确实,纪录片将大主题转化为生动可感的人物、故事、场景,将“大写意”的主题,变成了一幅极具感官冲击力的江南“工笔画”。《村里来了艺术家》《村民成了艺术家》《美美乡村看今朝》三个篇章层层递进,分别从艺术在一个村庄的唤醒、村庄与村庄间的帮扶、社会与乡村的共创三个角度,讲述了艺术如何在浙江宁海落地生根,并从此出发,把种子播撒到更远更广的地方,源源不断开出美丽的花朵的故事。

镜头里的小乡村,只是浙东南一个普通的小乡村。从青山、毛竹、溪流、卵石、桂花林的田园风光,到村民因地制宜用贝壳、石头、布艺甚至是闲置的屋子、废弃的物件打造出来的艺术美景……节目里的诗情画意让不少观众为之神往,想要亲往浙江乡村一睹那些从村里长出来的“宝藏”,切身走近那些可爱又可敬的“乡建艺术家”。

随即,纪录片探究了这一切的深层次原因。通过记录浙江小乡村的村民们从学生到导师、从“接受者”到“赋能者”、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过程,带领观众领悟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如何抵达。

  // 让农民站上舞台中央 //  

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内容和品质的生命线在于“真实”。《美美乡村》创作团队潜入乡村生活的肌理,深度挖掘出真实动人的好故事,并让农民站在叙事的中心点,由他们诉说以及再现自己用艺术点亮乡村的变迁。

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极尽鲜活丰满的“乡建艺术家”群像:乐观开朗的手工艺术馆女主人袁小仙,对艺术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的“倔老头”葛德土,把儿时记忆装进乡间酒吧的80后追梦人葛品高,一直在思考和践行传统戏台现代表达的葛招龙夫妇,爱花、爱读书、爱美食的“薇姐”孙红薇……还有走家串户在一声声阿爷、阿娘、阿叔、阿婶的呼唤中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的艺术院校师生,共同展示出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和乡村治理的崭新气象。

有观众认为,《美美乡村》就是一部关于“艺术振兴乡村”的生动启示录。它的生动性在于,不枯燥说教,而是让不同劳动技能、不同发展起点、不同破题思路的村民纷纷出镜,现身说法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进而给到广大的乡村及村民朋友丰富的参考样本,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温柔力量,激发更多的人用艺术改变乡村的决心和勇气。

同时,《美美乡村》用“纪录电影”的创作手法,带来追剧般的观看体验。村民真的能当艺术家?艺术振兴乡村这条路走得通吗?怎样才能实现乡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吸引着观众跟随村民们向前探索,就像“挖宝”一样,在开掘乡村艺术的进程中不断收获惊喜与感动。

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广泛凝聚共识的优秀载体。近年来,浙江卫视凭借扎实的人文素养和创作功底,围绕重大时代主题、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全力推进大型精品纪录片,并且积极尝试用新锐的手法和跃动的视角,持续打造既有深度又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娓娓诠释浙江人文荟萃的精神底蕴和勇立潮头的时代内涵。此次《美美乡村》,是又一个成功的案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