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70岁了,发展海派滑稽之心从未改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上海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滑稽剧团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今天70岁了。而人民滑稽剧团与上海市青艺滑稽剧团联合组建的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也已走过5年历程。这些年,滑稽戏和独脚戏非但没有衰落,反而呈欣欣向荣之势,这与一套人才培养的机制有很大关系。为此,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为记者进行了“解码”。
据王汝刚介绍,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那一年,滑稽泰斗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邀请绿杨、张利音等艺术家组建了上海大公滑稽剧团。当时上海有三十几家滑稽剧团,大公滑稽剧团可谓一鸣惊人,他们排演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糊涂爹娘》《苏州两公差》《阿Q正传》,以及独脚戏《算术》《宁波空城计》《火烧豆腐店》等都是既叫好又叫座,很快成为了业界标杆。
1978年大公滑稽剧团恢复建制,名字变为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1987年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滑稽剧团,再加上上海市青艺滑稽剧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上海的滑稽剧团呈现“三足鼎立”之势。2018年,人滑与青滑强强联手,合并重组成立了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王汝刚告诉记者,虽然人滑70年风雨坎坷,团名也换了几次,但是“海派特色+滑稽艺术”这个内核从来就没有动摇过。也就是说,作品必须立足海派风格,但又不偏离滑稽,让这座城市的人们看了既亲切又快乐。
在王汝刚看来,滑稽戏和独脚戏都是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历经岁月孕育、沉淀和成长起来的,所以应该守护好爱护好,容不得半点犹疑。1958年创排《七十二家房客》时就是扎根上海的本土文化,以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底层市民的艰苦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的,这已经成为滑稽戏的丰碑式的作品。而这次8月同样再演的《上海的声音》则是近年创排的大型原创滑稽戏,表现的是上海小弄堂里几个普通家庭的世代变迁。虽然两部作品相隔了超过60年,但同样是“海派特色+滑稽艺术”,同样备受市民喜爱。而人滑对上海扎根之深,对滑稽艺术研究之透,由此也可见一斑。
至于滑稽戏和独脚戏的人才梯队建设,王汝刚告诉记者,这些年青年人才的培养没有间断过。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成立之后,人滑和青滑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人才梯队也更为齐整。记者注意到,现在中心可以登台的演员中,既有王汝刚、陶德兴、曹雄这样的50后60后,也有潘前卫、钱懿、陈靓这样的70后80后,90后的新生代也不在少数。
王汝刚现在是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的书记和主任,同时也是国家级非遗“独脚戏”项目的传承人,他尤其注重给青年一代以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得到历练,在演出中不断成长。毕竟台下再怎么练,也不如上台试一试,舞台是一个演员最终的归宿。就拿此次复演的《七十二家房客》来说,就汇集了老中青三代演员。“我和毛猛达都是这个戏的第二代传人,另外钱懿、潘前卫、陈靓这些中生代也都接过了我们这一代的衣钵,而最年轻一代的青年演员也都挑起了剧中的重要角色。”
记者另悉,在建团七十周年和传承中心晋五之禧之际,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8月18日到22日将在天蟾逸夫舞台连演5天6场,不仅有经典的《七十二家房客》,还有融合创新,富有时代特征的滑稽作品《申声入耳——滑稽作品展演》和原创大型滑稽戏《上海的声音》,汇集了老中青三代演员,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演员就有二十多位,是中心演员的一次整理亮相。王汝刚表示,滑稽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海派文化的一种凝练和体现,未来建团七十周年的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将不忘初心,笑传正能量,通过经典剧目和创新内容,让观众体验“申声入耳”,感受到本土艺术的无限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