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灵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赏石艺术的理论解释
2022-07-14 文体

2014年,“赏石艺术”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赏石艺术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同时作为一门新学问也是未知的。  正是从这个背景出发,上海赏石艺术家李国树对赏石艺术作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中国当代赏石艺术纲要》,近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赏石  一种文化现象 

石头虽小,但也极富学问;石头虽小,但也能穿透渺远的历史烟云。赏石在中国是一种文化现象。 

书中指出,赏石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存在。赏石与中国传统文化维系着一种脐带关系。人们需要关注观赏石的主题所显现的文化意义,更要重视赏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自觉,以及赏石文化遗产的传承。

中国人为什么会赏玩石头?书中深度剖析了中国赏石的文化因素:其一,赏石与自然崇拜和自然融合密切相关。其二,赏石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息息相关。其三,赏石与古代文人的观念和理想精神追求紧密相连。其四,赏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中国赏石因其与众不同,在一定意义上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立价值,在一个微小的侧面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文化根魂的组成部分。

 赏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赏石自汉末魏晋南北朝以降,经由隋唐、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经久不衰。同时,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研究赏石的专门性著作,尤其以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和清代诸九鼎的《惕庵石谱》三部石谱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赏石史是一部文人赏石史。有确切史料证实,唐代的白居易、王维、杜甫、刘禹锡、柳宗元、牛僧孺、李德裕,宋代的苏轼、欧阳修、米芾、黄庭坚、李煜、宋徽宗,元代的赵孟頫、倪瓒,明代的米万钟、王守谦,清代的乾隆帝、蒲松龄、郑板桥、阮元、高凤翰、张大千,民国时期的王猩酋、张轮远,等等,均为当世的赏石名家。

作者从当代世界文化和审美发展的宏阔视野中,透视了中国人的赏石文化,并指出,赏石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生活趣味、思维方式、世界观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亲和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凸显着中华文明的特殊性,饱含着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感悟和艺术理想,很早就成为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身份的一个代表符号了。

 赏石艺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赏石艺术与京剧、昆曲、秦腔、苏州评弹、苏绣、景德镇手工制瓷、敦煌莫高窟、长城、北京故宫和苏州古典园林等一样,跻身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行列。实际上,一种新的艺术须是独特的,在反映物质世界时,它的诞生能够使人们的精神获得一个新的形象。同时,每一种艺术都值得去关注,值得去赞扬,因为它们都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更加细腻,心胸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

作者认为,赏石艺术在本质上是人们对大自然知识的追问,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追问,更是对当代赏石理念的追问。

赏石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把它界定为是实物与知识的综合,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是一种承载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民族认同感和持续感,并被视为一种社会风俗的艺术形式。

 // 赏石艺术的理论解释 // 

赏石艺术何以得以成立?作者提出了一种赏石的观照与转化理论。该理论阐述,石头成为观赏石是人们有目的转化的结果,而且,观赏石作为欣赏对象,需要艺术地观照,这种观照与转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石头的自然属性过渡为艺术属性的问题,回答了“赏石艺术”是否为当代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及观赏石是否是艺术品的时代难题。

赏石艺术的源泉在哪里?作者认为,赏石艺术的土壤存在于传统文化和主流艺术之中。进一步地,在中国赏石文化史里为赏石艺术寻得了根脉,并编制了“中国赏石文化年表”,清晰地展现了中国赏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重大事件。

 如何实践赏石艺术?作者阐明了当代赏石艺术理念。作者认为,古代的“皱漏瘦透丑”和“形质色纹声”,这些赏石标准不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它们涵盖不了当代的所有赏石理念。只有赏石艺术理念,才能够正确指导当代的赏石实践。书中通过赏石艺术理念的阐述,为赏石艺术融入主流艺术在血脉里注入了生命基因,为赏石艺术融入主流艺术铺就了道路。

具体来说,在用艺术观照自然,从而使自然转化为艺术的整体逻辑之下,书中论证了赏石艺术的发生过程:石头(大自然的存在物)→被赏石艺术家有目的地视为审美对象→艺术地观照→运用发现和感悟的能力→应用审美经验→转化为观赏石→激发情感和唤起想象→观赏石艺术品→表现性和再现性→与主流艺术中的造型艺术、雕塑和绘画相交融→欣赏者与观赏石的互动→赏石艺术精神→赏石艺术家通过观赏石艺术品向欣赏者所表达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石头就从“物的自然”转化成“心的自然”,进而成了“艺术的自然”,而“转化”就生动地体现在人与石头的互动关系之中。人与石头之间的互动并非盲目的,而是有目的的,同时又是在主流艺术的土壤中进行的。最终,观赏石凭借其艺术性以表达内在和真纯的感受体现并凝聚于赏石艺术精神之下,而赏石艺术精神又传达着赏石艺术家通过观赏石艺术品向一切欣赏者所表达的东西。

事实上,每一门学问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基本概念,以及由基本概念所形成的结构和系统。作者对赏石艺术自身语言进行了阐释。它们包括:目的性、观照、转化、审美对象、适意、朴素、自然、原始性、等级、发现、感悟、辨识度、共识度、形象多重性、检验法则、赏石艺术家、观赏石作品、视觉、形相、审美意识、审美经验、情感、想象力、感知力、表现性、再现、看似、表现力、美感、意境、主题、自然形态、吻合、造型艺术、具象极致化艺术、类绘画艺术、类雕塑艺术和赏石艺术精神等。

书中正是通过这些语言链条,系统构建了赏石艺术理论体系,使得人们能够在共同语境下理解和交流赏石艺术,赋予了赏石艺术更多的一致性。      

 // 赏石艺术的传承 // 

书中指出,赏石艺术家通过观赏石作品,把美和艺术性呈现给欣赏者,把原始性、神奇性、移情性和反思性等引入欣赏者的情感和精神之中。于是,赏石艺术以自然的追寻、自由的追求和艺术想象的优美与观赏者的情感间交融,并以其自身独特形式,展现着“美是艺术的主题”这一永恒的概念,而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书里有122幅观赏石图片,每块观赏石都配有赏析。这些观赏石基本呈现了当代赏石艺术的整体品质和风貌。这些观赏石艺术品也直接展现了赏石艺术的独特魅力。

鬼斧神工般的观赏石艺术品,是大自然的遗珍。欣赏它们,不但能够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引发神思,更能够直接唤起人们珍爱自然的意识,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以及不断地唤醒人们去构筑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自觉意识。

作者认为,赏石艺术虽然是新生的,但以自己的独特性、文化性和民族性,将与汉代的玉器、商周的青铜器、魏晋碑版石雕和石窟、唐代的诗歌、宋代的瓷器、明代的家具、清代的园林一道,会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并伴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赏石艺术也会在陶冶人们性情和美化生活,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上迎接自己新纪元的到来,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同时,赏石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依赖于人们的观念和精神而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而多元,人们需要逐步提高公众对赏石艺术的认知,而不能只停留在赏玩石头的娱乐化层面,而且,赏石艺术还要遵循代际传递的原则传承给年轻人和下一代。

这部著作,为青年了解中华赏石文化传统,以及传承赏石艺术提供了全景式的理解。

▍ 附:

书名:《中国当代赏石艺术纲要》

作者:李国树  著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字数:52万字。

作者简介:李国树,2003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学历。观赏石收藏家、赏石艺术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