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盲盒销售、大数据杀熟等,新修订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8月1日起施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新修订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今天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8月1日起施行。网络直播销售、盲盒这样的随机销售、以及跨境电商等新模式中经营者的义务都有所强化,这也将为上海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盲盒销售要以显著方式公示抽取规则
为积极应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成效,并与相关法律法规保持统一,本次修改采用了修订的形式,共新增24条,修改63条。其中,增加了多项新型消费领域的经营者义务,以及政府职责、人大监督、消保委的职责与作用、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消费环境建设等内容。
回应盲盒、大数据杀熟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对涉及消费者安全权、知情权等普适性条款予以细化的同时,新修订的《条例》着重对新型消费业态等特殊领域的经营者义务作出特别规制——
一是规范盲盒等随机销售经营行为,明确以显著方式公示抽取规则、商品或者服务分布、提供数量、抽取概率等关键信息,并且鼓励经营者通过建立保底机制等方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是对互联网经营者相关义务作出规范,包括经营者不得通过自动化决策对消费者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经营者对竞价排名等互联网广告的依法标明义务,以及对弹出等形式发送广告应当确保可以一键关闭等。
三是规定网络游戏经营者对未成年消费者的特殊保护义务,包括实施身份认证,并符合国家规定的时间、时长、消费限制、内容等要求。
四是对网络直播营销进行了规范。明确直播间运营者应当标明直播间内链接、二维码等跳转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经营者,直播间运营者未标明实际经营者的,应当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承担相应的责任。明确在直播内容构成商业广告时,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应当履行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或者广告代言人的义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是规定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经营者、跨境电商第三方平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义务。包括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者的商品质量安全责任,第三方平台经营者对零售进口商品明示义务等。
六是完善金融服务经营者告知义务,要求对于利率、费用、收益及风险等重大信息,使用足以引起消费者注意的方式进行标识、予以说明。
优化消费环境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新修订的《条例》提出,完善消费争议解决方式。为此,本市健全行政管理部门、人民调解组织、专业组织与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相衔接的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在提高争议解决的便捷性方面,鼓励经营者建立方便快捷的消费争议处理机制,鼓励行业组织建立消费者投诉和维权第三方平台;对于符合规定的消费争议,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依法采取便捷的方式予以处理。
为了服务本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本次修改还增设“消费环境建设”专章,共7条,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提供框架性制度安排。其中包括:加大消费供给,不断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完善城市商业设施布局,支持建设友好型消费环境,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母婴等特殊群体的消费环境需求;强化行业自律,推进社会监督,完善信用治理等。
就新法即将实施,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相关人士介绍,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新修订的《条例》贯彻好落实好。
据透露,上海市消保委年均处理投诉20万件以上,其中一个重要趋势是,分散的个案争议比重下降,涉及大企业的群体性问题和行业普遍性问题上升,而这类问题的解决难度大,容易成为消费维权的堵点和难点。为此,消保委将充分运用《条例》中新赋予消保委的“对经营者和行业组织进行提醒、约谈”的监督方式。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携手各方助力社会共治,积极发挥平台作用,服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并发挥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作用,维护消费公平正义。
来自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进一步形成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合力,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强消费权益保护执法,并及时开展宣传培训,助力上海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