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高温|“全副武装”的他们在负压实验室里,依旧跑出检测“加速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看不到室外的封闭实验室里,机器一直响个不停,穿着一整套密不透风的三级防护装备,在这里,这群年轻人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尽管开着空调,依然闷热,走出实验室时防护服里的衣服早已全部湿透。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PCR实验室仍然是抗疫的幕后战场之一。高温下的申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的检验人员,正坚守在这个幕后战场,一边在PCR实验室奋战,一边还要确保肿瘤患者常规检验报告的速度和精度,为的是及时将这一张张精准的检验报告送到患者的身边,为疾病的诊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拧破皮的双手背后,是坚守
在本轮疫情刚发生时,一段上海医护人员破皮的手的视频曾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视频中,这只手的大拇指指腹破了一大块皮,食指指节上还有一个很厚的硬茧。此外,每个指尖都皱起、泛白。这只手的“主人”,是沪上一位95后检验科技师。
事实上,在这双手的背后,有着无数双“检验人”被磨破的手。每天数千次的“重复”拧盖工作、实验室24小时的灯火通明……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即便是这样的酷暑天气,来自肿瘤医院检验科的郑慧和小伙伴们一起,仍然和时间赛跑。他们和病毒之间,仅仅只有一身防护服的距离。
记者在肿瘤医院浦东院区见到郑慧的时候,她刚刚忙完当天的核酸检测工作,解下面罩的面颊上满是道道“勒痕”。这便是眼下检验人的工作常态。郑慧告诉记者,2020年国内疫情刚发生时,很多医院还没有新冠检测的实验室。当年6月,肿瘤医院正式开展新冠核酸检测。“首先要筹建一个合格的传染性病毒检测实验室,如何分区、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这两方面都要考虑。前者要通过临床检验中心的验收,后者满足卫监部门的要求。这当中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为了满足两个院区的检测需求,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先后申报了3个PCR实验室。”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分子组在卢仁泉副主任的直接领导下,由8人组成的核酸检测小组,除了临床常规PCR项目检测,还承担肿瘤医院浦东、徐汇两个院区的员工、病人以及陪护的新冠核酸检测,同时还会有来自社区的大筛标本,工作量可想而知。高峰时段,一天要完成6000多人份新冠核酸检测标本,即使是疫情常态化的现在,这里的检测量也维持在每日3000多。
郑慧坦言,“最初还是有点紧张的,不过大家很快都调整好了状态。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方面检测结果不能出错,另一方面实验室绝不能被病毒污染。在检测任务艰巨的时候,我们组的检测人员住在科室,轮流换岗,保证机器24小时不停。”
身为医务人员的郑慧在社区里也是核酸筛查的“志愿者”。
白天忙完医院的检验工作,回到小区她主动承担起为小区居民“大筛”的采样工作,眼下正值酷暑,在室外刚穿上防护服就已汗流浃背,但她还是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居民的采样工作。自今年4月起,她已经在社区中承担此项志愿工作近3个月,“身为医务人员,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疫情防控,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高温下,他们依旧跑出检测“加速度”
防护服、防护面罩、隔离衣、护目镜、N95口罩……每天工作前,郑慧和所有小伙伴一样,需要严格完成三级防护后,开始成为距离病毒最近的战士!但是严密的防护服,在保护他们安全的同时,却加大了工作难度。
申城近日连续高温,对于所有检验人而言,更是增加了工作难度。
PCR实验室有着极高的安全防护要求,尤其标本制备区,与检测样本近距离接触,有很高的感染风险。为了获得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检测质量,考虑到多次穿脱防护服会增加风险,检验人员都尽量少喝水,少上厕所。
在大家眼里,每一份标本早已不是普普通通的标本,而是责任是使命。只有无所畏惧、竭尽全力,才能确保及时准确出具检测结果。连续五六个小时的工作下来,防护服下的衣服早已浑身湿透。
事实上,除了核酸检测,检验科还有许多检验项目需要完成。
检验科,很多人印象中就是开着机器、做化验的地方?然而不是。检验科,利用人体的各种体液、分泌物等进行生物化学检验,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检验科是医院必不可少的一个部门,但作为一个辅助科室经常不被大家所认识和关注。
检验科医生的特殊性就在于把脏的、臭的当“宝贝”,把有毒的、有害的当“常客”,反复地检测、比对、实验,才能得出检查报告。
郑慧告诉记者,其实,很多检验项目就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标准,“比方说新冠病毒检测,就是依靠检验科的分子学检测能特异性地做出诊断。同样,还有很多病原微生物诊断和药敏实验,也是指导医生针对性用药的重要依据。”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目前的检验项目多达上千种,能满足临床诊疗的各种需求;同时,自动化检测机器的产生也加快了检测速度。那么,是不是检验人员可以被机器取代呢?郑慧说,其实,人们拿到的那份检验报告,不是光靠机器就能出来的。机器只是帮助他们在做一些重复的劳动,检验人员需要掌管整个实验的质量控制、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并对机器给出的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判读,这样才能出具一份有效的检验报告。
检验人的压力,从来不少于临床医生
肿瘤医院(浦东院区)的检验科里摆放着一台台精密的仪器以及器具,似乎在无声地提示,这里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项数据,每一张检验报告,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校准、室内质量控制、检测、审核……每一个检验数字背后,都关乎每一个生命的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是医疗战线上的‘侦察兵’,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检验科先检验。随着基因诊断的出现,肿瘤基因的检测可以早于传统的影像学,对肿瘤进行早筛早诊,以及将来的精准和个体化治疗都离不开检验科的工作。”检验科主任郭林教授告诉记者,医学检验科医生就是“幕后工作者”,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提供医学检验数据支持。为诊断各种疾病,每天有无数标本检查结果从肿瘤医院检验科发出,每一张报告都不能有一丝差错,这关乎每位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
“检验科的工作是相对枯燥的,每天就是和成百上千的标本、试剂打交道;虽不在临床一线,我们的压力一点也不比临床医生小。”检验科副主任卢仁泉教授表示,作为平台科室的工作,正是在平凡和沉默中,找寻医学的真知,但他们的压力和产出也绝不少于临床医生。他自己在2020年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包括《J Hemoto Oncology》等高影响因子论著,并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市科委带头人计划和创新基金等资助,众多科研产出也申请到专利,应用于临床实践。
在检验科,各种检验都有明文规定的时间限制,常常在与时间赛跑。所有检验科医生必须紧张有序地提取标本、仪器操作、结果反馈,决不能有丝毫马虎与懈怠。
不过,在检验一线工作多年后,郑慧觉得自己深爱着这个专业。
“我当初报考医学院的时候其实并不那么了解医学检验这个专业。当时,我只是一心想学医,救死扶伤,非常神圣。当然,后来对检验专业有了深入的认识,现在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时值上海高考志愿填报,我也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走进这个专业,或许未来不能像临床医生一样站在‘台前’,但会用另外一种角色去帮助患者,助力精准治疗的实现,这同样是未来医疗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郑慧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