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惠:凭借热爱的力量,做体教“一条龙”的搭梯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崔子润
足球教练钱惠所在的普陀女足,曾是普陀区青少年足球学校的一部分。组建于1993年,建立的第二年就开启了夺冠记录。从第十一届世运会到第十六届世运会,共包揽了所有组员,并向上海和国家队输送了季婷、张莹、赵丽娜、张馨、唐佳丽、杨丽娜等数10名女足健将,为此,被誉为女足之乡。拥有孕育铿锵美誉的花园,普陀女足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女足精神感召的一代人也影响了我们”
“当你来到普陀女足的训练场和宿舍,走一圈看一圈就能发现,普陀女足从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的育人理念,以及靠拼搏突破,并孕育、传承至今的普陀女足精神,也就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钱惠说道,“90年代初这是铿锵玫瑰盛开的时刻,女足精神感召的一代人也影响了我们。”
钱惠从河南女足来到上海体院学习读书,再到毕业后担任普陀区女足的基层教练,“看到普陀女足从无到有,当时的训练条件到底非常艰苦。我们的训练场地,金沙江路小学的操场还是混有煤渣的烂泥地,没有标志铜、标志盘,我们就用可乐瓶灌着白开水代替,练完球口渴难耐的孩子们抱着这些可乐瓶里的白开水喝个净光,学校里没有配备浴室,就用水壶烧水,然后倒在脸盆里擦身洗脚,现在的硬件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钱惠说道。
有了宿舍之后,赵丽娜的那几批终于有了热水洗澡了,但是普陀女足仍然坚持集中住宿制,仍然坚持风雨无阻的科学训练比赛。钱惠说:“其实,球队里不同时代都有各具千秋的孩子,教练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都一起面对,一起克服。”
“一条龙”的模式是全面育人理念的深入实践
普陀女足从1996年就开始有意识,并成功打造了“体教融合”一条龙的模式。从区里各所幼儿园选拔人才,集中升到一所小学和中学,最终形成了“一条龙”地输送和培养模式。而普陀女足的培养模式打消了家长们的升学顾虑,激发了家长送孩子来踢球的主观意愿,同时,还打通了义务教育和普通学校专业学校共同培养运动员的这种路径,成为现代体教融合的典型样本。
钱惠表示:“这‘一条龙’是教育机制上的共识共建。由于我们实行寄宿制,我们教练还要负责对内所有孩子的课业和生活,白天训练场上我是严格的教练,晚上转身成为辅导学习的慈祥家长。有时候,为了孩子的课业,我会比白天还要严格。看着孩子们辛苦的训练,以及刻苦学习的样子,也感到特别地心疼他们。但是,我们始终认为文化课成绩好不好,三观是否正确,这对于孩子们能否走上职业球员道路,都至关重要。”
“一条龙”是家校合作上的信任。女足的需求,学校都会第一时间响应,特别是球队的后勤工作从不缺位。学校会开小灶,做好孩子们的餐饮保障。有时候,有些孩子坚持不下去赌气回家,家长和学校老师都会主动地帮忙做工作。这“一条龙”是全面育人理念的深入实践,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下,学校和足校共同注重德育,真正地推动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标实现。“近30年普陀女足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一路是多方凝心聚力的结果,如今‘一条龙’的模式被广泛认可,参与‘一条龙’的学校数量正在增多。相信随着模式和经验推广,我们青训力量会越来越强,但青训要走的路依然很长。当女足夺亚洲杯冠军时,我的手机都炸了,家长们很兴奋,满屏的点赞,孩子们的训练积极性也更高了。”
“希望有更多愿意搭梯子的人加入我们”
鼓掌归鼓掌,钱惠却坦言,自己一直都存在危机感。因为没有队伍能常胜不败,未来的路怎么走呢?90年代普陀女足初创期最苦的时候,钱惠的爱人张翔在他的同事不理解的眼光里,放弃了做高校老师和俱乐部当教练的机会来到普陀支持钱惠,一起负责孩子们的启蒙训练。
钱惠说:“很多媒体上说,我们是被孩子们‘绑住的’教练夫妻,但是,在这里可能是因为我们热爱足球、热爱孩子。有一次,一个队员因为在练铲球的时候手臂骨折了,张翔和我轮流一天接一天地骑一个小时的车到杨浦的新华医院给他做康复治疗。尽管,我们坚持着别人不理解的,但脚下的梦想永不言弃。”
2008年,钱惠培养的女足队员陆云也回到普陀女足面试做基层教练。陆云在面试中称,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负责。“因为29年前,我就是这样想的,才来到这里,扎根到这里,这是巧合也是传承。”钱惠说,“令我特别开心的是在普陀足校有计划的吸纳和培养下,我们的教练员队伍不断壮大。现在我们女足组已经有了9位教练,2名女教练还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练员的称号,看到她们,我就看到了希望。”
“比作扎根女足这座铿锵玫瑰园的园丁,其实我更想做体教‘一条龙’宝塔里搭梯子的人。让更多的人传承女足精神的同时,也找到自己攀登的路,也希望有更多愿意搭梯子的人加入我们。正如我们的队歌所唱的,让我们一起追逐,希望实现梦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崔子润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