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版《雷雨》重启,青少年观众占了八成
2022-08-0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当周冲傻傻地说‘那我没问’时,台下几个高中生笑出声来,我猛然意识到这确实能吸引当今青少年的一个点。”宝山沪剧团团长、表演艺术家华雯今天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起沪语版《雷雨》的首演观感时说。记者了解到,这部今年上海重磅舞台作品将于8月31日到9月2日在天蟾逸夫舞台复演。

沪剧《雷雨》早已成为上海文艺的经典。但是宝山沪剧团这次却另辟蹊径,推出了只说不唱的上海话版的《雷雨》。情节参照曹禺先生的原作来,拿掉了沪剧《雷雨》中原来的唱段,通盘都用沪语掌控演绎,这不能不说是华雯和宝山沪剧团的一次破圈之举。

华雯告诉记者,其实早在年初的首轮演出前,就有一种声音认为一群沪剧演员来搞方言版话剧是“不务正业”。不过她却认为,像他们这些“靠上海话吃饭的人”应该有更大的胸怀和更远的视野。“沪剧要振兴,不仅仅是沪剧一个剧种的事情,沪语大环境的振兴才是关键。”基于这样的判断,华雯觉得任何复兴沪语的努力都是值得去做的。“我很感激,随着小说《繁花》及同名话剧的上演、电影《爱情神话》的上映,我们终于又遇见了一波沪语热潮。现在排演方言版《雷雨》就是要给这一波沪语热加火添柴。喜欢沪语的观众多了,就不愁沪剧未来没有观众。”

年初沪语版《雷雨》演了8场,很受市民欢迎。其中3月初疫情封控前的两场演出场场爆满,两场票房达到20万。沪语版《雷雨》出品方、上海艺动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霈霖告诉记者,首轮演出可以看到因为演出形式变了,观众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演沪剧,中老年观众居多,现在方言版《雷雨》青年观众占到了80%。这些青年人因为热爱沪语,想学沪语而走进剧场,未来他们会成为沪剧的潜在观众。

华雯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是一个沪剧团,但做方言版《雷雨》还是完全以话剧的标准去考虑舞美制作,力求大气精美,整个成本高达80万元。而且他们大量启用青年制作团队,为的就是迎合当代青年观众的口味。

华雯透露,在新一轮演出他们还是在语言的研究推敲中下功夫。比如过去剧中有一句上海话“老好”,而据专家考证,这是当代沪语,《雷雨》故事发生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并没有“老好”,而只是说“交关好”。这就很符合历史。华雯说,只要《雷雨》演下去,他们就会不断地精益求精。“现在沪剧依旧很艰难,我的想法很简单,要唤回大家对沪剧的喜爱,就要先让大家能听懂沪语。我希望这部剧不仅能成为观众学习沪语的途径,也成为更多人了解上海的一个窗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