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好大师的班,淮剧青年人才培养正紧锣密鼓
2022-08-06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作为纪念一代淮剧宗师、“淮剧皇后”筱文艳诞辰100周年演出季的重要组成,淮剧青年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和纪念纪念筱文艳百年诞辰座谈会,这几天相继举行。大师已逝,如何将大师的艺术和精神传承下去,培养好新一代淮剧青年人才,这是目前最为紧要的事情。上海淮剧团在“大淮剧”概念下施行的“学馆制”培养机制,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大淮剧”的观念很有必要

筱文艳大师是江苏淮安人,但她淮剧艺术的起步与发展都在上海。上海的很多淮剧表演艺术家也都来自江苏。人才在这种地域上的跨越,对于发源于江苏,在上海得到重大发展的淮剧艺术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所以就今天的淮剧人才培养而言,也应该有打破地域观念的勇气。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吴大忠表示,无论是上海,还是江苏,都应该有一个“大淮剧”的概念,各地十几家淮剧团大家都是一家人,要把淮剧的事业放在最显著、最重要的位置上去通盘考虑。

具体到人才培养,也要加强各地淮剧青年人才的交流。吴大忠说,上海淮剧团这几年搞的淮音艺术节,将沪苏两地十几家淮剧团的优秀之作请到上海来演出,这就是加强交流的有益尝试。各地淮剧青年也在这个舞台上收获了友谊,进行学习和切磋,这对促进淮剧人才培养大有好处。

而在江苏淮剧博物馆馆长徐宁看来,淮剧要传承和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重点。而要提高演员的专业能力,除了要让演员接受传统剧目的打磨之外,还要创作符合当今审美的新作让新人得到历练。今年他们开创的“中华淮剧”,就是用新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淮剧,产生兴趣。很多淮剧新人参与其中,近距离感受时代脉搏,这对淮剧人才队伍的培养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学馆制”为人才培养无语绸缪

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表示,他们一直在坚持“照顾好昨天的台柱子,使用好今天的台柱子,培养好明天的台柱子”这一理念,在思考老一批艺术家退休后,淮剧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筱文艳大师是2013年去世的,最近几年上海淮剧团又有一批淮剧表演艺术家到了退休年龄,所以人才培养变得很紧迫。筱文艳大师培养的很多弟子到现在还是淮剧舞台的中坚力量,她为后人做出了榜样,艺术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今人手里,决不能有半点闪失。

针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上海淮剧团于2017年建立了“淮剧学馆制”,以老带新,希望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所突破。据龚孝雄介绍,所谓“学馆制”就是在淮剧青年从戏校毕业进入院团后,院团仍以学校培养的规范对他们进行管理,定期上课,传授排演剧目,为每个人的发展制定计划。“上海淮剧团学馆制进行了5年,在很多专门的项目上进行推动,多多培养青年人上台的能力。往年我们邀请京昆艺术家来教学,今年我们将发动淮剧界的老艺术家开启教学工作,做到专项专攻、名师共享。”

“大淮剧”的概念为“学馆制”培养的方式注入新的活力。龚孝雄表示,除了各地淮剧老艺术家教学共享之外,青年演员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交流,院团长之间人才共享,大家共同培养,这样也有利于演员们自身的成长。

系列演出传承大师精神

“筱文艳推动了淮剧艺术发展的三个转型——从乡村到都市,从广场到剧场,从草台到舞台。”剧作家罗怀臻说,“淮剧的三个转型,成就了淮剧当代品格,也折射出20世纪中国戏曲各个剧种发展与蜕变的共同历程。所以,筱文艳是当之无愧的淮剧‘元神’。”

为了向大师致敬,传承大师的技艺和精神,上海淮剧团启动了系列演出。昨晚在天蟾逸夫舞台首先亮相的是“纪念淮剧一代宗师筱文艳诞辰一百周年演唱会”。这个演唱会汇集了如今中国最重要的淮剧老中青艺术家,体现了淮剧的整体状况。演唱会分为“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衣钵相承,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三个篇章组成,受到了观众戏迷的一致叫好。

今天到8月11日,筱文艳大师的三部经典《三女抢板》《女审》《琵琶寿》将相继亮相舞台。其中,《琵琶寿》是上海淮剧团此次最新复排的剧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