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解压、声音疗愈,“解压消费”带来新业态
2022-08-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群体性焦虑的趋势背后,是急速增长的解压、减压服务需求。来自美团的数据显示,2021年,“解压”“减压”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达1720%。由此,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消费——“解压消费”。

 // “解压消费”带来新业态 // 

周末,陈先生走进了黄浦区大沽路的一家漂浮中心。

前台的外国小哥热情地给他拿了拖鞋,还倒了杯黄瓜水。随后,小哥用中文给陈先生介绍了漂浮的注意事项。最后,小哥还问他今天心情如何,想不想听着音乐漂浮,以及想听哪种音乐。

这位外国小哥名叫Andreas Martin,来自瑞典,现在是一名漂浮解压师。2015年,Andreas和他的弟弟Theo,在上海开了一家民间漂浮中心,给人们提供深度、快速解压的新选择。

陈先生被带到安静的漂浮室,开始零重力解压漂浮体验。每一个漂浮舱里的水深只有25公分,却含有450公斤的镁盐,使得200多斤的陈先生也能轻松浮在水面上。平静的水面切断了几乎所有的外界干扰与刺激,使陈先生处于一种深度的平静、放松状态。

在前台,Andreas则时刻关注着桌上的控制板,将漂浮室里的温度调整至人体最舒服的程度。60分钟的漂浮体验结束后,他又给漂浮舱过滤、加温、换毛巾、消毒,还不忘跟顾客聊天交流漂浮体验与感受。

“定期漂浮,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普遍的解压生活方式了。”Andreas介绍说。

据介绍,漂浮起源于20世纪50~70年代的欧美地区,近10年在亚洲迅速普及。1997年,中国的第一个专业漂浮舱在北京第二医院诞生。民间漂浮中心则在2015年开始在上海落地、兴起,并在全国各地崭露头角。

“漂浮有助缓解焦虑、压力,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目前营业情况甚至已经有些反超疫情封控前的水平。”Andreas表示。

 // 解压师有望成“刚需”角色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俊表示,长期居家隔离带来的生活习惯变化,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急躁、恐慌等负面情绪。“大多数人的情况都是轻微、短暂的,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慢慢平复下来。”

解压经济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产业之一。《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约有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强迫症、焦虑等问题突出。快节奏的生活、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疫情的不确定性,均成为现代人的压力来源。

全球疫情的蔓延,对于现代人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巨大。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增加了25%。

今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动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中国旺盛的内需消费以及成熟的数字经济体系的带动下,各类新业态、新产业正持续涌现。“数字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同质化需求,为包括解压经济在内的主体提供充足的市场订单。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新型主体有能力持续升级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此正向循环下,包括‘解压师’在内的各类新职业和新产业,有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刚需’角色。”

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此前的隐性需求被发掘和满足,由此带动了相关新型实体主体的繁荣。

“我们的新客里面至少有50%-60%的人是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了解到我们的。”解压师李艳介绍说,解压师不同于心理咨询师,解压师主要是通过不同方式帮助客户缓解眼下的身心压力,并帮顾客更好地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不是提出建议、指出方向。而声音疗愈等自然疗法的方式更适合心理和身体亚健康的人们日常解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