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女性“最美科技工作者”,她是坐镇“600号”的心灵“摆渡人”
2022-08-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600号”最近又出圈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600号”有一位“女当家人”。在2022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10位入选者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是唯一的一名女性。“精神科不缺女性,可能女性更细腻,更能共情吧。”这位中国推广科学戒毒方法的先行者,也一直在为各类“成瘾”者做着心“摆渡人”。

 ◆ 要做社会最需要的研究 ◆ 

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赵敏的导师杨德森正是中国精神病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她也是导师唯一的女弟子。做医学研究一定要有国际视野,一定要关注社会最需要的问题,是导师对她的言传身教。

也因此,在还没有太多人关注吸毒成瘾问题时,她就开始跟着导师做起了这方面的研究。“我曾经去‘被劳教’了三年。”赵敏开玩笑说。最初她也曾感觉很不适应,但导师告诉她:“做精神卫生研究,不做社会最需要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在导师指导下,她在当时的劳教所里建立起了“治疗性社区”,设计了一整套针对吸毒人员的治疗康复模式,“进去不叫改造,叫康复治疗。”每天会设计很多活动,让每位患者的生活都变得更规律,也有很多心理方面的干预。吸毒人员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了,周围的人也意识到他们其实也是病人,从理念上改变社会对吸毒人员的一些看法,进而给他们创造康复的环境。

“只要接受正规治疗、科学治疗,毒瘾的治愈率是和慢性病差不多的,都能达到60%~70%。”用科学来帮助戒毒,是赵敏一直以来的坚持。来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后,她首次提出了让社工介入到戒毒工作中来,创建了上海第一条自愿戒毒热线及上海市首个戒毒康复网站。

她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具有循证依据的、针对苯丙胺成瘾者的多维度“WARM 干预模式”,即全病程、精准化、持续性、基于临床评估的综合干预体系,并在社区戒毒康复体系中推广应用,可显著降低成瘾行为的复发率及社会风险。

探索从不止步。用“可视法”来做戒毒评估,是赵敏目前在做的研究。采取一种“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一些吸毒场景,对患者的脑电反应进行测试,进而研究相应的精准诊疗方法。

 ◆ 成为患者的心灵摆渡人 ◆ 

10年里曾经多次进出戒毒所的叶子,在赵敏的帮助下,加入到了戒毒志愿者的队伍,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如今已经成为了戒毒社工最有力的帮手,发展出了100多人的戒毒人员互助同伴团队,曾经离开她的女儿也回到了身边。她说:“是赵老师救了我。”

要围绕“人”来做矫正,也是赵敏一直以来的观点。

26岁的小洛是一个海洛因成瘾的患者,在几进几出强戒所后,来到了赵敏门诊:“我想要摆脱毒品控制,但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后根本无法控制。每次都是好不容易把毒戒了,但心里对毒品的渴求就像恶魔一样缠着我。医生,我真的恨自己!”面对着男孩,赵敏陷入沉思:戒毒工作不仅要在临床救治患者,更要探索疾病的源头,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获救。

她开始聚焦海洛因依赖及复吸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心理干预系统研究,以“海洛因依赖心理干预技术及康复模式研究”为主要思路,首次建立一系列针对我国不同阶段及不同戒毒治疗机构的物质滥用患者特点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编写《海洛因依赖者预防复吸训练手册》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预手册,使戒毒后的复吸率下降20%。同时与禁毒社工合作,针对回归社会后的社区海洛因依赖者进行个案管理,降低患者复吸率,部分研究成果被纳入我国药物依赖相关诊疗指南。小洛这样评价赵敏:“赵医生用她最美的心,为一颗又一颗心灵‘摆渡’。”

作为上海领军人才,赵敏不仅积极参与我国戒毒相关政策制定,还作为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成瘾相关指南标准制定,受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委托领衔制定吸毒成瘾认定规程及标准,为上海市吸毒成瘾认定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保障。“在患者的身上,我看到了我们研究的方向和价值。”她说。

 ◆ “600号”出圈是种良性循环 ◆ 

随着社会发展,更多“合法成瘾”的问题开始凸显,如何用科学方法来预防和治疗成瘾也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安眠药、笑气、赌博甚至服用减肥药成瘾的案例越来越多,青少年当中,游戏成瘾更是突出问题。“这背后,可能是学业受挫、父母给的压力过大、无法处理学校人际关系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需要科学的诊断与干预。”在游戏成瘾未被列入疾病范畴前,出现了“电击”治疗等缺乏科学证据的手段,对青少年带来更大伤害。在赵敏等一批专家学者的努力下,2018年,游戏成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了精神疾病范畴,也有了诊断标准。

2020年疫情严峻,学生们开始居家网课,减少了与同伴交流,很多学生沉迷上了游戏,赵敏也遇到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个16岁的男孩,第一次来时已经三个月没上学,被父母“押着”来就诊。“他半年前转到新学校,新环境加上原本就不通畅的亲子交流,让他逃避到了游戏里。”赵敏建议小勇一家一起尝试家庭治疗,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戒”断“心瘾”。三个月后,男孩愿意回学校了。

“这些年,我越来越感受到社会对心理健康需求的变化。”赵敏说,“600号”所做的各种文创尝试,本意是让大众更加重视心理健康,“出圈是我们没想到的”。但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也可以促进对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改进。

针对儿童、青少年、年轻人的成瘾问题,尤其是游戏成瘾障碍,她与团队策划制作了《疫情危机时期,警惕成瘾偷袭您》短片,举办“解密青春密码,预防(游戏)成瘾”讲座。原创微电影、微课、线下学校等系列科普作品形成了“立体”科普预防模式。新冠疫情期间,她率领医院心理健康公益服务女医师团队为前线医护、社会大众提供全方位心理支持,制作的科普动漫视频点击率更是超500万次。

赵敏和团队目前正在做一项“虚拟治疗师”研究,探索解决心理治疗师缺乏的难题。“希望能为上海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做些贡献吧。”她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