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沉寂了三十年的中共一大会址是如何查实复原的?“初心照耀展”来揭秘
2022-09-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今天,适逢中共一大纪念馆建馆70周年之际,由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档案局(馆)、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联合举办的“初心照耀——中共一大纪念馆建馆70周年纪念展”在上海隆重开幕。曾沉寂了三十年的中共一大会址是如何查实复原的,一大人是如何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这个展览上都能找到答案。

 ◇ 开天辟地、隐姓埋名到重见天日、举国瞩目 ◇ 

1950年9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日,由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提议,并经市委讨论决定寻找中共一大会址,经历反复勘察踏勘,沉寂了三十年的中共一大会址被查实。

1952年初,中共一大纪念馆前身——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成立,下设中共一大会址、中央工作部旧址、中共一大代表宿舍三馆,同年9月,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完成复原布置,开始对观众内部开放。   

本次展览首次展出反映上世纪二十年代法租界周边环境、五十年代会址勘察复原、七十年代以来纪念馆管理、修缮、建设的珍贵档案、文献、手稿五十余件,从馆藏12.8万件套革命文物中精选180件实物原件,翔实反映了中共一大会址从开天辟地、隐姓埋名到重见天日、举国瞩目的百年过程,管窥中共一大纪念馆七十年来文物征集、安保、管理、研究、教育和宣传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封1954年写给李书城的信札原件,今年8月2日“回”到了中共一大纪念馆,此次也出现在展览里,是由李书城幼子李声和的长子——李振亚先生捐赠。

李书城及其家人的故事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书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民主爱国人士,其胞弟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是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二人的上海家中召开。

这封印有“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用笺”字样的泛黄信纸,记录着1954年的一段往事。这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身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于1954年2月23日写给李书城的书信原件,内容是邀请其夫人薛文淑赴沪对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进行考证。

如今已经66岁的李振亚表示,将遗物无偿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是前人的夙愿,更是“物归原主”,让革命遗物熠熠生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这也是非常有益于国家的事。

 ◇ 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 

本次展览通过展现百余年来中共一大会址和纪念馆的5个关键发展阶段,70年来一代又一代“一大人”默默坚守、笃行不怠的执着奋进,讲述“一大人”时刻牢记嘱托建设和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背后的故事,再现千千万万党员群众一次又一次前来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初心汲取力量的感人事迹,从而彰显党和国家对纪念馆事业的亲切关怀及精心指导,展示中共一大会址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光辉力量。

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打破馆史展览的常规时间线叙事,以专题形式创新内容及形式设计手段。

展览伊始充分利用天井空间,表现四个时期石库门的外墙立面,并与艺术家顾奔驰用丝线创作的作品《我们在这里彼此连结》相互映衬,给观众带来时空变幻的穿越体验。

第一部分以会址建筑发展历程为主线,采取倒叙手法,利用模拟沙盘、全息投影等多媒体技术及珍贵档案文件回溯会址所在街区的发展历程,将一大会址的发现、保护、呈现、新时代新发展的过程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

展览第二部分以人物故事为叙,以口述历史为媒,聚焦革命者、建设者、守护者和瞻仰者四个人物群体,呈现三十余位党史专家、纪念馆不同时期老领导、经历纪念馆各项事业发展关键阶段的老同志、一大会址修缮复原、改扩建工程相关工程大师的口述经历,以亲历者鲜活生动的真实记忆深情回顾中共一大纪念馆7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和纪念馆各项业务的发展与改革历程,展现无数瞻仰者来到诞生地叩问初心、砥砺前行的动人故事。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出席活动并宣布纪念展开幕。出席活动的还有市有关部门、有关场馆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及中共一大纪念馆相关合作单位代表、老同志代表等。

同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在初心教室召开了专家研讨会。专家围绕中共一大纪念馆今后发展的议题给出了极为中肯的建议。中共一大老同志代表则围绕开馆70年历程展开了热烈的座谈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