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经历疫情的艺术家|策展人苏冰:没有一个行业还能单枪匹马前行
苏冰在讲座中。
全球疫情影响着每一个人,也影响着每一个业态,包括文化艺术行业。在著名策展人苏冰看来,疫情时代或者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已经成为特困行业,当然这是相比于疫情前那段辉煌时期而言。
早在两年多前新冠疫情刚刚暴发时,苏冰就曾对文化艺术行业未来的趋势作出过预测,当时他表示,曾经的神话与光环会一个个消失,但“内容价值为王”的特点会越来越凸显,因为大众比过往更渴望价值,更需要有价值的内容产品和更有效的链接,激活民间的活力和新理想主义的重塑,许多预测都一一成为了现实。
疫情期间有许多艺术家不但没有被困局所限制,反而在创作方面红红火火。苏冰举例说,有的艺术家始终保持着学习状态,比如“南门书法”创始人朱敬一,大量地阅读、大量地了解最新技术,永远在潮流的前端;有的艺术家拥有着强大的适应力,比如插画艺术家王帅,她曾经遭遇过瘫痪在床半年的挫折,多年来做过贸易,当过电台主持人、室内设计师,但她的创作从来没有停过,今年春天上海封控期间,却成了王帅创作的爆发期。
苏冰一直希望艺术从业者能够放下身段,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因为这个时代无论是否有疫情这个因素,都将是瞬息万变,并且各领域连接越来越密切。只有不断地适应并在适应中革新创作方式和内容,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与时俱进,艺术家也需要不断学习
“无论什么时代,内容终归是艺术最重要的内核。”这是苏冰一直秉持的观点。在他看来,疫情前的那段时期,是文化艺术行业的黄金期,甚至某些时候,形式、包装甚至比内容显得更为重要,这与当时的经济形势包括全业态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
显然,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许多当初的神话和光环一一被打破,只有优质的内容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哪怕在行业低谷时依然保持着很好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商业空间、品牌联名,还是艺术馆、美术馆,都需要创作者、设计师、艺术家提供好的内容。”
要创作优质的内容,就必须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就拿创作方式来说,苏冰表示数字化时代,科技对于创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的浪潮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利用科技的手段,利用电脑进行创作,变成数字化的作品。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绘画、雕塑已经无路可走了,而是重新改变我们的认知,”苏冰表示,很多艺术家不再追求以往的传统的工作室状态,即便封控期间居家隔离,同样能够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创作,比如数字绘画,比如通过电脑连接到三维工厂,哪怕巨型的雕塑创作也可以实现。
关键是艺术家要主动去适应这种趋势,“任何一个时代,每一次文化艺术的迭代都是跟科学技术和新材料密切相关的,所以要保持着不断学习的态度,”苏冰说,“也许大家对艺术家还是有误解,总以为艺术家是独立的存在,但其实它也是一份职业,需要保持着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拥抱新事物、新技术、新材料、新趋势。”
正如当下许多程序员用代码、用数字在进行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难道这些就不是艺术了吗?这同样是美,是艺术,同样有许多值得所谓传统艺术家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不要固步自封了。”
更多跨界、多元、融合,产生合力
科技与艺术文化行业的结合只是一方面,当下的大环境,社会各个领域的关联都变得越来越密切。苏冰表示,面对疫情的挑战,城市已经变成一个超级生命体,将更加智能与高速运转,未来无论个体、商业、政府机构、公共机构,都将通过技术,让彼此之间的协作变得比过往更加紧密。
文化艺术行业同样如此。艺术作为美的载体,也将出现更多的跨界以及多元化的合作,“没有一个行业还能单枪匹马地前行,艺术原本作为比较独立的存在,如今也必须适应这个时代,要跨界,要学会分享,要共创共赢。”苏冰说,“以前我们的教育往往会告诉艺术生,要专心创作,学画画的就把画画好,做雕塑的就把雕塑刻好,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内容为王永远是对的,可面对互联网时代,你也要学会传播自己,要乐于去分享,去寻找外力互相合作。”
中国的许多艺术门类都有各自的独立性,有的甚至是独门绝技、同门单传,可如今却很难再有什么秘技可以藏着掖着,也许互联网上一搜就能搜出来了,因为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苏冰表示,许多行业都在互相借力、合力共赢,“艺术也不能逆这个大势,我是倡导艺术+,艺术与品牌、科技、时尚,许多领域都可以跨界,进行多元合作。比如程序员和艺术家,看上去离得很远的两个职业,如今在很多方面都联系得很紧密。艺术从业者也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与各个领域形成合力,因为文化本身就是在于传播,只要是好的内容,是美的,传播得越广就越有价值,”苏冰说,“我们需要共享,共创。”
放下身段,因为艺术是一辈子的事
说艺术家是一份职业,也许会引起某些从业人士的不适感,可苏冰却认为,这绝非贬低艺术,反而艺术与其他行业相比,这很可能是一份终身职业,也是一份梦想,要维护好它,所以需要更实际地去面对各种问题。
苏冰指出,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成立工作室、公司,这就是非常实际的问题,“艺术的商业化是趋势,几十年前,艺术品买卖或许比较简单,比如一幅画几万块钱。现在呢?谁还会用现金支付,很多都是微信转账,还涉及税务问题。如果成立公司了,那么在税务上会更规范,也更便利。”
艺术家需要放下身段,去面对这些实际问题,而最实际的就是更好地生活下去,苏冰提到,许多刚刚从院校毕业的艺术从业者或者设计师,他们没有资源,他们的天赋也没有兑现,要做的是先找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职业,“职业不分贵贱,国外有很多艺术家平时做律师,做工程师,或者当服务员刷盘子,晚上去做艺术,这是很正常也很健康的生活方式。凭本事养活自己,一点都不丢人。”
苏冰建议每一个把艺术当作梦想的人,尤其是刚刚从校园走入社会的年轻人,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些,先找一份能够让自己生存下去的工作。“任正非就曾说过,‘要先活下去’,艺术家也是凡人,也需要生存,需要生活质量。因为艺术是一辈子的事,也许会陪伴到你生命的最后一刻,要保留这个梦想,你要放下身段,去找一份与艺术有关或无关的工作,让自己活得更好。”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