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大咖分享如何引导居民社区共建
2022-09-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瞄准社区紧缺急需的服务,徐汇加快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修补计划,布点充满烟火气和幸福感的“生活盒子”,全面助推“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

由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同举办的徐汇区“新思汇——群众身边的理论大课堂”首讲课堂日前启动,诸多社区大咖分享了如何探索与超大城市发展要求和市民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理论传播路径,推动打造理论阵地与实践资源深度融通的双循环。

 ◇ 首讲课堂再续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徐汇故事 ◇ 

新思汇的第一课走进漕河泾街道华富片区。通过观看导学视频,结合理论学习研讨形式,参与者了解到了华富片区如何通过一体化治理,实现逆袭焕发新生,并解决市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华富片区位于漕河泾街道东部,建于上世纪90年代,包含4个售后公房小区。从2019年起,漕河泾街道在系统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华富街区一体化”的设想,并持续进行改造,一改“小、散、乱”的状态。在导学视频中,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陈扬,详细介绍了这里从破碎空间向“生活盒子”的演进过程。

原本小区之间的围墙,分割、侵占了十分紧缺的公共空间,2020年7月,华富片区启动了拆违、道路拓宽、架空线入地、小区围墙拆除等小区环境优化工程,部分释放出的社区空间随即被用于优化道路通行及绿化空间和停车位的补足。通过“空间的缝合”提升日常性公共服务的集约化供给,实现街区整体层面的空间资源整合与共享。

作为几个小区的“胶合体”,横贯其中的公共弄堂也得到了提升,形成了“生态修复、业态调整、形态规划”的“三态共生”发展新模式。不仅补充了欠缺的社区服务与景观休闲功能,还对门面形象、招牌进行升级,塑造更高品质的社区公共空间,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

除了“微更新”“微改造”,营造功能丰富的公共空间也是“三旧”变“三新”工作的着力点。在华富社区的入口处,两幢亮蓝色的双层尖顶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华富邻里汇不仅涵盖了社区助餐、公共议事、文化休闲、亲子阅读等功能,而且汇聚“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等社区服务,置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顶楼环保露台等公共空间。事实上,在此之前,这里只是两间集体产权的废弃仓库,用地关系非常复杂。漕河泾街道通过一次次协商,才突破了行政单元的壁垒,将其改造成如今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共客厅”。

 ◇ 大学生社会治理团队为社区做调研 ◇ 

在研讨环节中,华富居民区原党总支书记张华讲述了华富社区“三旧”变“三新”的前后过程。为了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当时还专门委托华东理工大学社会治理团队,对小区现状进行SWOT分析。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准确把握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现实服务需求。比如,在便民服务设施方面,社区居民对于早餐店、生鲜超市、卫生诊所的需求呼声最高,其次是理发店、快餐厅、电器维修店等。同时,他们在走访中也了解到了不少居民对于学龄前儿童托育机构的需求。于是,后续在邻里汇和公共弄堂的提升中都考虑到了这些方面。

张华说,在加装电梯环节中,街道、居委、施工方、物业以及居民代表等多方共同参与,对项目实施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协商,多方协调整合,有序推进项目实施进程。

上海市委党校现代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兵教授对此表示,“华富街区一体化”体现了党建引领下社区自治共治的新格局。要让“各自为政”的四个小区得以破墙“联姻”,在不同诉求和利益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华富居民区党总支引领的“三驾马车”功不可没。只有在“华富街区一体化”的过程中,做好党建引领,同频共振,才能撬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不断推进街区治理现代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