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要为那些了不起的小人物树碑立传
2022-09-0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写过《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等爆款小说的马伯庸,写了一部医学题材小说《大医·破晓篇》,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外。因为这是马伯庸从未涉及过的,且具有相当的历史、医学等领域的专业性。马伯庸昨晚在上海表示,他为大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感染,就想写一写中国第一代慈善医生的故事。

一切源于2017年马伯庸受邀到上海华山医院作的一次讲座,在参观院史馆时马伯庸了解到,这所当时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承担了很多救灾抗疫的使命。比如清末,这家医院先后多次组织队伍参与上海鼠疫、皖北水灾等抗疫救灾活动,中国第一代慈善医生为了解除百姓疾苦前赴后继,他们的事迹即便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依然令人动容。

2019年12月30日,马伯庸刚把《两京十五日》的定稿交给编辑,隔天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一个新文档,敲下“华山医院,第一章”几个字。没想到一两个月后,新冠疫情爆发,新中国又一代年轻的医生化身“大白”,奔赴抗疫救人的战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在见面会上说,马伯庸不属于他所写小说涉及的任何领域,但他总可以在小说里显出专家的权威性。比如写《长安十二时辰》,读者就会以为他是一个历史学家,对唐代都城的营造有独到研究;写《古董局中局》,读者就会以为马伯庸是古董商出身,在行内浸淫多年。对资料的研究能力,让马伯庸具有这样一个本事。但是显然,《大医·破晓篇》对马伯庸的挑战更大。

马伯庸说,从2017年受到感触,萌发写《大医》的想法后,他就一直在收集医学方面的资料。他甚至想报名旁听医学院新生的课程,但因为疫情而没有实现。马伯庸查找了大量医学书籍,清末出版的《药学大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农村常见病防治》,余新忠的《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等。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也是学习整个中国近现代医疗史的过程。马伯庸表示,自己落笔时已经做了心理建设,但依然大大低估了创作难度,中途好几次想过要不要放弃,但总感觉被医界先辈们激励着无法停笔。

在他的设计中,这个故事要从清末一直讲述到新中国成立前,每一个时代的医疗发展情况都是不同的,医疗常识和手段也和当下的认知非常不同。比如,1900年才有血型的概念,1911年才普遍接受输血需要匹配血型。再比如,青霉素(旧称盘尼西林)1943年在美国实现量产,在1945年前中国还是靠磺胺来抗菌。诸如此类细节的把握,书中还有很多。他已经尽力考究,但要把一个时代的医学细节写得完全准确实在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更不用说故事涉及的社会方方面面。

马伯庸的这种对史料的钻研解读能力,让《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尤为看好。他在会上说,在法国,过去有很多厉害的博物小说家,所谓“博物小说家”,就是他们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有很深入的了解,在他们的小说中就会体现这种专业性。但是这些博物小说家的作品没有什么留下来,这是因为他们讲故事的能力不行。后来产生的新小说学派就是既博物,又会讲故事,也产生了不少伟大的小说家。“这个能力,马伯庸特别厉害。他不违背人物规定的情节,不违背故事的逻辑,完成了这么一部小说,很了不起。”

这应该是马伯庸写作至今花的气力最多,创作过程也最为坎坷的一部小说,但他觉得很值得。“我觉得历史始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些群众本身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不多,我希望能够为这些小人物树碑立传,能够让读者感受得到真正的历史创作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当被问及创作史观时,马伯庸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回答。

记者了解到,《大医·破晓篇》由中南博集天卷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22年9月联合出版上市。而第二部作品《大医·日出篇》出版,也已提上日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