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这位青年新闻工作者说自己是电视人,更是新媒体人
2022-09-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编导邢维,最近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在过去的10年间,这位生于1989年的青年电视人参与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重量级的专题纪录片,不仅为时代留下注脚,也为生活注入了能量。邢维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新闻人不仅要埋头做事,还要时刻关注媒体所处的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他是电视人,更是新媒体人。

 ◆ 战斗在一线,工作在危险地带 ◆ 

2020年开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邢维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深度报道团队没有缺席。无论是2020年的《生命·方舱》和《生命·呼吸》两集抗疫专题纪录片,还是2022年上海封控期间制作的《11分10秒听见封控中的普通人》和《战疫·2022》,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给全民抗疫留下了一线的记录影像。

2020年两集纪录片的制作过程让邢维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派出两位记者黄伊罕和陈瑞,前往武汉抗疫前线采访,在武汉深入一线的57天时间里,他们发回100多条电视新闻和新媒体报道,同时兼顾专题纪录片素材拍摄和累积。在上海,邢维和深度报道团队全力对接制作前方传回的素材,以专业与理性、同时带着具有共鸣的情感,将这些珍贵的视频素材和网络自媒体资料凝练出两集专题纪录片。从医生、记者和患者的不同视角,第一人称讲述了他们所亲身经历的方舱和重症病房的故事,用真实的情感变迁映照真实的战“疫”进程。

其中,邢维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片子中突出呈现的一场关于方舱病人收治的争论。方舱医院建设之初,它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新鲜事物,方舱到底应该收什么病情的病人?应该配备一些什么医疗设备?用什么方式医治?这些问题在当时都还没有形成严格标准和操作守则,医生之间有着不同的专业判断和争论。“我想在片子里呈现的是,我们的抗疫绝不是简单地控制住感染数字,在这场抗疫遭遇战里我们可以看到博弈,看到人性,看到一套机制得以满负荷运转起来的动力。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解读和展现一线故事,正是这些丰富的故事让观众了解为什么新冠疫情全球大暴发的背景下,中国能如此高效地控制住疫情。”

2022年,上海出现疫情,邢维在封控期间编导制作了“战疫·2022”系列专题纪录片第一集《直面奥密克戎》。在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和瑞金医院北部院区,邢维穿着密实的防护服,扛着摄像机,在存在大量病毒的危险地带,记录医护人员的工作。在他看来,做一部好的纪录片,编导应该接触一线的场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入舱拍摄前其实是有一些担忧和恐惧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病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邢维说,“但是当我们迈进那个门槛,去执行拍摄任务,去了解那些感染者和医护人员工作状态的时候,这种恐惧就自然而然消失了,不再有心思去顾及自己。”

邢维告诉记者,两次疫情的报道,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突发公共安全问题时,会尽最大的可能展现社会不同层面、不同职责的人正在做的应对之策,尽量让公众了解不同职业的人正在做的努力,减少信息差带来的焦虑和误解,达成冲突双方的彼此理解,彼此谅解。

 ◆ 要承担社会责任,也要打动自己 ◆ 

在邢维迄今10年的工作经历中,参与摄制了很多专题纪录片,而且题材相当广泛。除了抗疫专题纪录片之外,他还制作了包括建党百年专题报道《不能忘却的纪念》《诞生在上海》,十九大特别报道《奋楫者先》,记录普通人的《玩家》《小镇青年》《陪读家长》,甚至还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星堆:跨越千年的对视》和《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

说到自己的选题标准,邢维说应该有两方面,首先是要承担起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无论是抗疫专题纪录片,还是建党百年特别报道,或是博物馆探宝系列,都和主流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关。主流媒体应该向观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该在特殊时刻传递一些真实的故事,同时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安全感、信任感、力量感的内容。

另一个方面要做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做的报道一定不是自娱自乐的。目的是让更多人看到,并且大家还愿意转发,看了之后能有所感触的。所以不管是在确定一个选题,还是切入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先把自己作为一个观众,作为一个普通人去审题。”邢维告诉记者,他会问自己对这个选题是否感兴趣,又有哪些方面是有好奇心去了解的,然后再去找到可以打动自己的故事和观点。在邢维看来,不能把工作看作是完成任务,主流媒体制作的内容不能曲高和寡,索然无味,让从业者陷入应付了事的状态。

 ◆ 是电视人更是新媒体人 ◆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编导的岗位上工作的同时,邢维也在经历和思考传统媒体转型。他相信,主流媒体的融媒体转型,要实现“受众互动、内容互哺,影响力互补”。邢维表示,编导的工作确实要像工匠一样实实在在地去钻研每一个选题,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但是媒体正处于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埋头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将影像内容和最新的技术、平台进行结合。

就拿视频内容来说,过去电视台的媒介主要是电视大屏,这是强势的观点输出形式,受众被动接受,且可选择的空间不多。但是现在的观众已经习惯通过手机小屏来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未来还会有AR眼镜等的智能输出终端,成为大众广泛使用的媒介。从电视大屏到手机小屏,再到未来的增强现实或者虚拟现实空间,视频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将非常不同,传播者和受众是互相选择的过程,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将直接导致内容的制作方式发生改变,语态、视听语言、观点和价值观都要与技术进步同步更新。“观众选择从一个媒介去获取信息,要么是因为他认可这个信息传播的语态,要么是因为喜欢它的呈现方式,要么就是因为某些足以产生共振的共通点。我们作为影音内容的生产者就要去考虑这些因素,去适应新媒体、新媒介、融合传播的输出特点。”

邢维说,融媒体中心深度报道团队一直在与时俱进最新的媒介和传播方式,近期准备尝试制作带有元宇宙属性的“增强现实”的内容,参与集团的“元动力”计划,利用“了不起的宝藏”这样一个文化品牌,将最新的影像语言和生动的文物故事结合进博物馆的传播场景里,利用AR眼镜,将静态的文物和传统文化中抽象的意识变得更为具象化。尝试以“了不起的宝藏”品牌为载体进行媒介融合,以融媒体中心的连接性为基础逻辑,跨行业“宽融合”,链接更多的社会资源、商业资源和生活资源。

紧跟时代发展,这也是电视人的使命和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