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金融业转行,用10余年时间打造智慧新农业,为田间农场注入青春创新力
2022-09-12 上海

黄震想打造“智慧”又“潮流”的农业。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摄

听说过人脸识别,但你听说过羊脸识别吗?在崇明中兴镇万禾生态羊场内,研发的一套羊脸识别系统今年就已投入使用。作为上海市农业的龙头企业,万禾还在努力打造成为上海最大的碳中和农场。农业就不能“智慧”又“潮流”吗?这是万禾农场的“当家人”黄震创业时提出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扎根崇明乡野,他用10多年时间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客户上午看我们的收菜直播,下午就能吃到新鲜有机菜。农场还开了微店,建了线上APP,并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农产品生命周期内全程信息追溯。”    

没有异味,看不到粪便,万禾的羊场更像是羊的宿舍区。每只羊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耳标,悬挂吊顶的摄像头实时监控羊群的一举一动。使用羊脸识别系统后,管理员可以借助手机端的监控,观察到每只羊的实时状态。

“这是我们推进农业全面数字化和无人化养殖的一个过程。”上海万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黄震告诉记者。这样先进的农业在黄震的农场中并不少见。用种养循环提升生态环境,用地理标志和认证提升产品价值,用智慧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黄震从一开始创业时就定下的目标。

走进万禾,你会不相信眼前干净整洁的地方是个农场。在蔬菜大棚的育苗机前,50岁的丁连荣正在操作这台机器。“以前育苗都是要在在苗床上手工撒种,腰酸背痛,每天也就只能种500盘,现在用了育苗机,2000盘苗2个小时就能完成了,轻松得很。”丁阿姨说。

不仅种植、养殖技术现代化,黄震还希望推出更现代的农业产品,所有的农产品都深度“触网”,“客户上午看我们的收菜直播,下午就能吃到新鲜有机菜。农场还开了微店,建了线上APP,并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农产品生命周期内全程信息追溯。”

目前,万禾正在努力打造成为上海最大的碳中和农场,通过农业“5G +”数字化赋能+种养循环低碳中和发展模式,万禾基地生产的有机负碳蔬菜,可覆盖上海市200多万消费群体。

“年轻人做这行的太少,使得行业创新的活力还不够。希望通过努力带动更多青年人创新,也让更多人关注农业发展。”    

38岁的张秀是崇明本地人,来到万禾农业10年了。“这里工作的绝大部分都是我们崇明本地人,就住在这里附近的。自从万禾来到了中兴镇,地里的化肥没有了,种出来的菜更好吃了,口袋鼓起了,家里小楼也都盖起来了。”让张秀愿意跟着黄震干的很大原因,还因为他凡事都亲力亲为。“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带领我们把家乡的农业发展得更好了。”

黄震是80后,毕业于华政,学的是民商法,本来是从事金融业的。选择了一个跟自己专业完全不相关的行业,是因为他觉得:“年轻人做这行的太少,使得行业创新的活力还不够。”

2008年,他放弃工作开始创业,在崇明中兴镇承包了300亩土地,开始种植有机蔬菜。和土地打交道,对一个在都市中成长的小伙子来说,并不简单。试种阶段,黄震就遇到了难题——土地盐碱化。他没有气馁,多次前往上海农科院虚心向专家请教,还聘请了技术员现场指导。浇水、施肥,很多事他都自己动手,每天和技术人员、农民一起干活。

创业10余年,万禾带动周边超过600户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周边215余人就业问题,生产季时可吸纳季节性劳动力40人。高标准的“田间学堂”也吸引了更多志愿从事农业、服务农业的人才加入,激励更多人愿做新时代“新农人”。

黄震如今还是崇明团区委兼职副书记、崇明区青联副主席、崇明区青企协副会长。“我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也是一名‘乡村振兴奋斗者’,希望通过努力带动更多青年人创新,也让更多人关注农业发展,关注崇明生态发展。”黄震说。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