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的这支“建筑可阅读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阅读“一江一河”
2022-09-12 青年


老师带领参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漫步在滨江河畔,阅读历史建筑,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可阅读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团历时两个月的调研有了结果。

来自建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3位学生,以宣传“一江一河”的建筑为宗旨,致力于推广建筑可阅读。成员们的实践分成线上和线下,线上进行微信公众号推广、文化书籍编写,线下则来到了“一江一河”的重要实践地——滨江绿地,将“一江一河”与建筑可阅读结合地更加紧密,将理论一步步转为实践。“全过程的体验‘一江一河’项目中的过程后,我们希望再次展现一江一河的独特风采。”小分队成员之一的李玲告诉记者。

漫步“一江一河”

学习城市更新的新理念

随机采访

踩点式调研的过程给李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和一名女生结伴去了徐汇滨江,亲身体验了每个景点。

在徐汇滨江,她访谈了一位环卫工人,从对方口里了解这些年“一江一河”发生的变化,带给市民的改变。“当时这位环卫工人告诉我,现在滨江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清洁,游客也越来越多。”

在参与“一江一河”的暑期社会实践后,她和同学们对上海的几个滨江做了背景调研。“调研的过程也是感慨的过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的微观变化。比如杨浦滨江那里有个跑道,非常受市民欢迎。可见,这些变化的出发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建筑其实也是服务于人的。”

李玲告诉记者,该项目的指导老师周培元老师建议将该项目和对方长期研究的建筑可阅读项目结合起来。“这个出发点很好,‘一江一河’沿岸有很多老建筑,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作为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和普通游客最大的区别,就比较关注建筑本身,包括其外观、历史价值和建筑背后的故事等。”

在徐汇滨江,李玲和同学们还采访了数位游客,其中一名眼镜哥谈及滨江的变化时提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他最爱去的放松心情的地方,闲暇之余他最喜欢在这里小憩。

该暑期实践项目的指导老师周培元告诉记者,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们领略了杨浦滨江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的变化,参观了北外滩附近的历史建筑,了解了浦江饭店里的红色故事。  

“其实早在去年,我就带着同学们参与了红色历史建筑人文行走地图的绘制,画了100栋红色建筑。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同学们考察了‘一江一河’的景观、建筑,采访了一些市民,并拍视频记录。滨江改造绝不是大拆大建,打个比方,黄浦外滩源边上有个最美花园,还有一个最美加油站;苏州河的地砖不是用花岗岩,而是采用了可回收的道渣混凝土砖,符合百年城市的理念;调研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学习新技术、新材料。比如有一处景观在设计中保留了划船俱乐部,将被拆掉的部分制作成新的门架,这种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设计手法,值得同学们运用到以后的实践中。”

周老师表示,此次学生们亲身体验了“一江一河”路线,在过程中真正理解什么是建筑可阅读,明白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所特有的魅力。感受自“十三五”以来,“一江一河”沿岸在政策的支持下发生的巨大改变,绿道等空间不断发生的优化,“一江一河”不断焕发的新活力及给沿岸居民带来的满满幸福感。同学们还通过绘画、视频等多元方式宣传“一江一河”。“我希望同学们能和我一样成为‘一江一河’的志愿者,利用自己的建筑专业背景,为游客们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持续关注城市微更新。”

探知春申江边

践行苏州河畔

一江一河旅游路线

行走在黄浦江边,从外白渡桥到人民英雄纪念塔,在外滩,慕名而来的旅客或是沪上人,流动不止,这支小分队通过采访路人,得知大家对江河文化并不了解,这便让大家的行动有了意义,宣传江河文化,让沪上建筑可阅读是此行的目的。

李玲告诉记者,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城市,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2022年由于疫情原因,旅游业大受挫,长期积压的旅游需求会逐渐爆发,项目市场潜力巨大。而“十三五”期间,“一江一河”开发建设成果显著,“一江一河”的存在其实本来就是上海旅游业的重中之重。“而如何能够让我们大家心心念念的上海旅游业更快地好起来,团队就基于此问题展开实践。”

据其介绍,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努力推广“一江一河”的美景。线上推广部分主要是制作了建筑短视频,摒弃导游繁琐讲解,展现建筑内涵。即对“一江一河”沿岸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设置二维码,市民只要通过扫码就能阅读文字图片或收听收看音频视频,了解建筑历史和背后故事,实现建筑的“可读”“可听”“可看”“可游”。不仅如此,团队成员还参与编写了儿童时代书刊,向儿童们推广建筑可阅读文化。

“在前期大量建筑IP自媒体引流宣传下,我们重点观察了杨浦和徐汇滨江沿岸各个打卡点的人流量及喜爱程度,并随机询问多名游客对于‘一江一河’沿岸的看法以及需要改进的不足,后期将会调整这些自媒体的宣传侧重点及方向。”李玲介绍说。

“我们将把所见所得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后画下来,依托原创设计团队的优秀创新设计能力,将建筑之美实体化,定制建筑绘画作和专利旅游路线,将这次实践永远在记忆里面留存。”李玲介绍说,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大家得以对自己所生活城市的沿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对其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活动的初衷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一江一河’以及沿岸公共空间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其次从制定实践的计划到划定漫游的路线,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相互协作与更有效地沟通。实践顺利的收尾意味着我们在活动之中又收获了不少:增加了自身的阅历,和人交往的技巧以及归纳整理过程与结果的能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