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十多年的医改,“崇明模式”如何让岛外就医降至5%以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去年9月,74岁的崇明本地人陈老伯突发脑梗,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经过急性期治疗后出院,但留下了左侧偏瘫的他需要靠轮椅出行。脑梗发生后最好尽快康复治疗,陈老伯的儿子打听到,不用出岛,家门口的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裕安分中心就有康复中心。经过一个月的康复治疗,现在的陈老伯已经能自行走路。
岛外就医率低于5%,67%以上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服务站就诊,“大病不出岛” “小病不出镇”的就诊愿望在崇明区正变成现实。不久前,崇明区因深化医改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 家门口的智慧康复 ※
陈老伯是崇明医改的受益者之一。
在陈老伯所说的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裕安分中心的康复中心内,记者看到,现代化的康复设备如中频干扰电疗仪、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电脑牵引床、磨砂台、手指训练桌以及肢体康复训练系统等一应俱全,配备康复医生和治疗师,同时设有康复病房,方便肢体康复患者通行的移动天轨,从病房延伸到厕所、再到治疗室,细节化的无障碍设施让病人和家属都为之点赞。
在这里,陈老伯可以完成各种日常基本的康复治疗,一些专业康复医院才有的智能化康复设备,在这里也一应俱全。
同样,陈先生也是崇明医改的受益患者之一。此前,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一度去市区的长征医院看病配药,“早上5点多起来去赶申崇线,再转地铁1号线到人民广场,下来再走一段路,到医院单程就要2个多小时,现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看病,血糖也控制得很好了。”
陈先生说的“家门口的医院”即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裕安分中心。在这里,社区医生让他下载一个MMC管家的App,在该中心做的血糖、血压等检查,他都能通过一部手机查阅,医生还会定期通知他复查,App还会向他推送一些控糖的知识。陈先生表示:“太有用了。”
MMC全称“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针对当下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高发的现状,崇明在区域医疗中心——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又名崇明区中心医院)设立了这一管理中心,这一套系统也连接了全区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医院医生、社区医院医生共同参与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患者如需转上级医院或下沉社区医院,均可以通过这套MMC系统来完成,无需再跑去市区医院。
※ 13年,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
崇明偏远,医疗资源相对匮乏。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开通,上海唯一的海岛崇明实现了和市区的陆路联通。同年,上海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5+3+1”工程授权上海新华医院,为崇明建设三甲医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
十多年来,新华医院的资源下沉力度有多大?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执行院长费哲为介绍,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凭借新华常驻专家形成的“磁石效应”,高端医疗技术下沉,病患也随之下沉。总院支持开展常规新技术项目80多项,对接患者之需,健康预防与保健随访在社区“托底”,常见病多发病在崇明分院“守中段”,疑难杂症对接新华总院,整合型服务体系有效辐射崇明三岛。
走进新华医院崇明分院门急诊,在入口处,抢救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一目了然。该院医务科科长陈海群介绍:“医院胸痛中心从接诊病人到开通血管,从最初90分钟已缩短到了60分钟内完成,最短只需要30分钟,大幅降低了这类患者的死亡率。”
不过,崇明岛东西距离超过100公里,本地人居住分散,老龄化特别严重。只有一家大医院,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更优化医疗机构布局、更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才能更好地守护居民健康,打造医改“崇明模式”时机成熟。
崇明区卫健委主任蔡志昌介绍,崇明区被选为上海区域医联体深化改革试点,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深化改革试点启动。如今,崇明三岛已形成以区域医疗中心(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和十院崇明分院)和2家综合医院(区第三人民医院、新华医院长兴分院)为中心,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219家村卫生室(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架构。这意味着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2.0版紧密型医联体。
2018年到2021年,区内三、四级手术开展年增长超过20%,120转市区医院明显减少。岛外就医率低于5%,67%以上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服务站就诊,“大病不出岛”“小病不出镇”的愿望变成现实。
※ 集采“崇明模式”给就医费用再“减负” ※
可以选择的医院多了,与此同时,崇明居民就医费用也在“减负”。
上海着力推动医改见实效、惠群众,在此期间,崇明率先印发《崇明区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实施意见》,成为上海市首个制定落实方案的区,一系列深层次医改在崇明推开, “三医联动”力度加大,药品耗材费用降低明显。
作为国家和上海市药品带量采购的补充和延伸,从去起,崇明区组建区卫生、医保部门联合主导、实体化运作的理事会办公室,以医联体为单位,探索药品耗材集中采购。2021年医联体共节约耗材采购费用2251.84万元。2021年4月、10月,以及今年8月,崇明在新华-崇明医联体先后开展三批次药品集采,产生25个中选药品,主要涉及全身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道和代谢方面药物、血液和造血器官药五个类别,中选药品药价的平均降幅为 40.11%,最大降幅达 83.04%。
根据三批次药品集采按完成最低采购量测算,每年可节省药费 3478.20 万元,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也为上海加快构建多方联动的药品采购格局贡献了“崇明模式”。
“十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崇明老百姓看病更加方便;崇明人越来越健康、长寿;崇明地区更加安全、宜居。”崇明区卫健委主任蔡志昌说,下一步,崇明还要和市区加强医院合作、院校合作等,继续试点各类改革,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崇明医改模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