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日开启,这些“大众科学传播新锐人物”都不满40岁
2022-09-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9月17日,2022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对一批优秀科普工作者的表彰开启了这一科普盛会。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今年特设的“大众科学传播新锐人物”年龄均不超过40周岁。

 ◆ 年近八旬院士坚持做科普 ◆ 

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选树”活动主要为鼓励和宣传在上海科学普及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推动上海科普事业发展,促进上海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本届选树自6月初正式启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在当选的5位杰出人物中,有深耕科普工作近40年,年近八旬仍坚持每月至少作2场科普报告的褚君浩院士,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各类品牌科普节目录制,在哔哩哔哩等多家主流新媒体科普平台建立个人账号,被誉为“心系科普的院士”。作为上海科普事业的标志性人物,他引领了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科普事业。

有从上海天文台退休后,出于对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科学传播的兴趣和责任,身体力行,几乎利用自己全部时间积极组织科创实践活动,坚持在一线提供科学传播服务的杨志根。

有在肺癌科普领域倾注大量的心血,创作科普文章及动画视频的赵晓刚,由他创作的肺癌科普诗歌成为网红,他组织举办的以“向肺癌宣战,你赢得了么?”为主题的大型科普活动等有口皆碑。

有作为青年科学家投身元科普的代表人物姜雪峰,他善于在科普中融入有趣的故事,将科普创作融入生活。基于自身科研领域,他通过央视、上海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百度百科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绿色合成化学以及分子多样性合成专业的前瞻性知识,增强公众对化学的理解和兴趣,消除对化学的某些偏见。

有数年如一日坚持撰写心血管科普书籍、制作科普图文和视频的程蕾蕾,她擅长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真实病例故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艺术创作短视频,无缝嵌合民众亟待了解却又经常容易忽视的心血管科普知识。她的《说句心里话》已成为国内心血管科普知名品牌。

 ◆ 新锐人物都不超过40岁 ◆ 

为了科普事业后续有人,特别是加大对年轻人热心参与科普工作的激励力度,本届选树活动还特设评选大众科学传播新锐人物不超过5人,新锐人物年龄须不超过40周岁。

本次当选的5位新锐人物中,有自2012年起先后作为核心主创与主持人参与《科学魔方》、《FM十万个为什么》等多档高热度科学类专题节目落地与播出的傅昇岽,他对《FM十万个为什么》最终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称号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推出许多广获好评的的音视频科普节目作品。

有出版原创科普著作、译著30部的刘夙,他自2007年始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的科普讲座活动,建立“多识植物百科”网站,通过在线百科这一互联网媒体方式传播植物学文化知识,在生物学文化的传播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不断研究健康科普栏目的大众需求和传播方式的汤康敏,她自2014年始在《名医大会诊》、《名医话养生》等知名医学科普类栏目中担任嘉宾主持、科普顾问等,8年来累计参与录制近200期节目,创立并带领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基层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

有从事儿童药学服务10余年,以药品安全为己任,通过公众号、喜马拉雅等多种渠道进行科普,组织开展健康活动、合理用药宣教科普,为儿童用药安全保驾护航,被亲切称为药学界的“志玲姐姐”的李志玲。

有作为波克首席技术官的李晶,他建立科普队伍,带领公司研发团队探索“游戏+科普”的多种可能,寓教于乐,链接医疗、健康、教育多领域的跨界合作。

 ◆ 大学生志愿者接过科普旗 ◆ 

科普事业离不开更多志愿者的付出。据介绍,目前全市共有13600多名注册科技志愿者和460多支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启动仪式上,2021年度全国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个人、团队和项目获得颁奖。

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市科技志愿服务总队队长马兴发为上海市院士专家科技志愿服务队代表褚君浩院士授旗,这是一支由15名两院院士和近30位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专业科技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凸显了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的资源优势。此外,来自同济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的队伍也被授予了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队旗,上海科技志愿服务事业正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

记者了解到,为凸显上海人才高地的优势,发挥院士专家等高科技人才在科技攻关、智库咨询、科学普及、农技服务等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独特作用,市科协在今年8月牵头注册成立了全国首支由15名两院院士和近30位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上海市院士专家科技志愿服务队。同时,在市科协和相关委办的推动下,各个高校也纷纷建立起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这些队伍将成为未来科普事业的有生力量。

市科协表示,今后,将采取“馆校结对”模式,组织高校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依托本市科普基地(场馆)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公众引导服务、科普知识讲解、科普剧排演、科技展品设计研制、科普内容审编、布展设计等各类科技志愿服务。同时,科技志愿服务将走进村居,青少年科技教育走进学校,科技文化宣传走进社区,并联合社区书院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四是鼓励高校大学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各类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在科技为民、科普惠民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