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昆曲走近青年人的密码
2022-09-1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每次都要连演三晚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过去近20年中已演了四百多场,成为昆曲走近当代青年的标志性作品。“传承与传播: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天举行,业内人士纷纷探索昆曲成为目前受众最年轻戏曲剧种的“密码”。

此次青春版《牡丹亭》研讨会由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联合主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要谈青春版《牡丹亭》,就必须要提及这部作品的策划人、著名作家白先勇。在视频发言中,白先勇坦言2003年排演青春版《牡丹亭》最重要的一个动因是感觉到了昆曲式微的危险。

白先勇说,2003年时昆曲虽已成为世界遗产,但仍面临很多危机。首先是第一线的昆曲名家都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传承方面就有了断层的危险,急需青年演员接班。第二危机就是曲的观众老化了。看昆曲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年长者,青年观众大量流失,他们对昆曲非常疏离、不了解。这就需要排一部戏,力图通过这部戏把这些危机一一化解。

要吸引青年观众,就应该有气质和演技俱佳的青年昆曲演员来挑大梁。白先勇找到了苏州昆剧院,选中了俞玖林和沈丰英,一个演柳梦梅,一个演杜丽娘,还有一堂生旦净末丑,小兰花班,他们都是同一届的,二十岁上下的年纪。由一批大师前辈花一整年时间来对他们进行“魔鬼训练”。而之所以选择做青春版《牡丹亭》,是因为这个戏本身就是歌颂青春、歌颂生命、歌颂爱情的,很符合青年人的口味。

近20年中,青春版《牡丹亭》到世界各地大学巡演,来看的大学生大多是第一次看昆曲,因为被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为了昆曲观众。而俞玖林和沈丰英等一批昆曲青年人迅速成长,他们又培养了不少新人,昆曲艺术的传承开创了新的局面。

昆曲成为目前受众最年轻戏曲剧种的“密码”,南京大学教授、昆曲研究专家吴新雷认为就是抓住了“青春”二字。“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推广,的确对昆曲的振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昆曲没有继承人,再好也没有用。它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是青春版的‘青春’两个字的重要作用。”

苏州昆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沈丰英说:“十多年前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昆曲是一个高雅艺术,他们对昆曲的热爱,越来越浓烈。以往我们昆曲演出,台下的观众都是老年人居多,自从青春版《牡丹亭》昆曲复兴之路开始后,台下的观众基本都是年轻人。”

研讨会上还放映了纪录片《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该片揭秘了白先勇与《牡丹亭》结缘的一生,展现了青春版《牡丹亭》制作和推广的艰辛过程,记录了昆曲由衰转盛的复兴之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