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话剧《英雄儿女》排练现场:用“情”打磨时代表达
2022-09-2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大型话剧《英雄儿女》首演将近,目前该剧已进入到创排冲刺阶段。这部作品是根据作家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同名电影改编,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排,讲述上海籍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相继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英勇战斗,王成壮烈牺牲后,王芳在战场上与养父王复标、生父王文清重逢和团圆的故事。

9月21日下午,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进剧组探班,也对这部戏更多的创排幕后一探究竟。该剧导演胡宗琪介绍道:目前该剧初排全部结束,建立空间语言和人物关系和逻辑的创排过程均已完毕,后续将在人物的刻画上进行更细致地打磨。

  年轻演员浸入角色,体悟一堂生动党课  

探班现场,剧组向媒体分享了剧中的两个重要片段:一个是战士们歌唱共青团员之歌,在战斗一线入党宣誓;一个是签署生死协议,和战友们诀别后冲锋陷阵。演到动情处,剧中饰演“王成”的上话青年演员刘炫锐眼中噙着泪水。是有感而发,也是英雄们的精神感召使然。

事后,刘炫锐坦言,在剧组紧锣密鼓排练的一个月当中,为这些情节而真情流露,成为剧组里所有演员的“常态”。这部戏里,承担主要角色的演员大都非常年轻,他们所处时代离这段历史很远。进组短短一个月,经由军训、党课、导演胡宗琪讲戏抠戏、中心文工团老兵亲身回忆,这些年轻演员通过不断地角色揣摩,也在一点点将记忆深处的英雄重新打捞、立于舞台,与此同时,也在思想层面经历了一次次的精神洗礼。

刘炫锐还记得胡宗琪导演为他抠戏。有一出在冰天雪地中王成给战友“小四川”焐脚的戏,导演说,“处理得太匆忙,台词讲得太快,观众就可能当作水词儿漏掉,失去打动人心的力量”。刘炫锐意识到此前表演不够准确。党校老师给演员上课时,讲到一位老兵回忆,当冲锋号令一响,他没能第一时间冲锋响应,因为冻伤只能原地射击。对此,老兵竟然感到十分愧疚。“我听了以后很难受,这些真实的历史是最打动人的。”排练过程中,作为年轻演员,刘炫锐感知到,只有情感是没有时间跨度的,它可以穿越历史现场,重新走入当代人的记忆深处。”这种精神是要被一代代传承下去的。”

剧中饰演王复标的演员刘鹏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这些经典的台词和经典的桥段被人们铭记,一定是找到了人性中能够共鸣,拥有共性的精神内核。”在这部作品里,正是这样充满人文温度的视角,让宏大的战争叙事、英雄礼赞有了扎实的情感与现实依托。也正因如此,几代人记住了王成、王芳这样一对英雄兄妹,令王成喊出的那句中国军人最强音“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感恩英雄之城,文艺作品为时代放歌  

在探班中,记者看到舞台上立起的上海英雄群像,其实并非创作者的刻意为之,而是有真实历史事实可依的。比如“小四川”,喻荣军查阅资料发现上海解放后有一批孩子从孤儿院直接参军南下,后来又成为了志愿军。他与王成身后,是1.8万多上海青年参加志愿军、1683人牺牲在朝鲜的壮烈历史。

在保留经典场面的同时,该剧编剧喻荣军细细梳理小说中的线索,进而从历史文献与采风中寻找真实故事加以充实,也融入更多上海声音、上海力量。比如新增人物志愿军战士“小四川”是上海地下工作者遗孤。而王文清的警卫员刘正伍则是上海吴淞人,与王芳互认老乡后“牵”出一首上海学堂童谣……

喻荣军说:“由于时代的原因,当年小说和电影关注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英雄的精神,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关注情感线索,故事线都在,人物关系都在,我们希望从情感中挖掘更多线索,让英雄的更多细节跳脱出来,让舞台表达的逻辑更具合理性,让当代人产生关于那个时代的情感联结。这部戏和上海有着太多层面的关联,但不是刻意而为之,都是当时真实的历史史料。”

喻荣军补充道:“上海是最具有英雄传统的城市,我们想用这部戏赓续并发扬这样的传统,从而站在今天的视角回答,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主义。”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表示,“上海这座英雄之城,在抗美援朝时期所做的贡献,上海人民奉献了什么?贡献了什么?我们想借助这部作品表达清楚。很感性地说一句,就像这部作品对我们演员的真实打动,是它真诚地带给所有人的感染力;我们也希望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这座城市英雄的力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由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而来,作为一家拥有70年历史的老剧院而言,我们一直也在探索什么样的作品,是为时代创作,为人民发声。话剧《英雄儿女》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和切入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