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2021年度“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小巷总理”坚守初心事事勤
“小巷总理”郑丽娟荣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受访者供图
2021年度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发布仪式于昨日举行。李秀勤、郑丽娟、徐丽华、魏瑛、奚明芳、吴红萍、李天舒、马雪花、兰天、施红柳等10名社区工作者获得殊荣。现场还启动发布了“上海社区工作者职业标识”,并为10名“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颁发奖杯。昨晚,外滩震旦大屏再次打出“向社区工作者致敬”字幕,向全市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致敬。
记者了解到,此次遴选出的“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中有两位80后“小巷总理”郑丽娟和李天舒。其中,郑丽娟因奋战在防疫一线不能前往发布仪式现场领奖。记者联系到她时,她表示,虽然有些小遗憾,但安全第一。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梳理为民实事项目清单
带动社区治理“内循环”
郑丽娟是松江区广富林街道西子湾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松江区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在深耕社区的近20年时间里,她探索形成“12345西子湾工作法”“白领微治理”“五步六平台”等治理品牌。所在小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上海市文明小区、上海市平安小区等。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作为人口上万的导入型社区,小区面临的防控压力可想而知。身为社区疫情防控的总指挥,连续一个多月,郑丽娟没有休息过一天,累得靠在椅子上就能打呼。郑丽娟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建了抗疫突击队,先后为200多名居家隔离人员提供测温、买菜、配药、收垃圾等关爱服务;针对小区年轻人多的特点,她带领社区干部自行研究小程序,在全区率先推行口罩预约线上登记模式,首轮线上预约达95%,有效减少了人员集聚带来的风险。为提高人员排查效率,郑丽娟总结“色条分析法”,并以网格为单位,通过网格长加微信方式,建立起特殊时期与居民的密切联系。
每年,郑丽娟都会认真梳理一张为民实事项目清单,对照清单抓落实,实现对居民的承诺。小区主干道技防改造、北广场喷泉改造、建筑垃圾房改造等重大项目顺利交付;西南门绿化带新辟人行通道,车行道设置中央隔离栏,实现人车分离,道路拥堵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夜间“亮灯工程”如期推进,璀璨的灯带和碧绿的草坪相互映衬,成为小区一道美丽的夜景;车牌自动识别、车库地坪改造、通坡塘景观步道建设、绿化整体更新、商铺破损道路“白改黑”等一大批群众期待的民生项目一一落地。
说到实事项目,不得不提的是小区的电瓶车集中统一管理。今年8月,《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西子湾作为一个纯小高层住宅小区,早在2020年,通过了《电瓶车充电停放集中统一管理的实施方案》,在新规实施前,实现了电瓶车不上楼的治理目标。69个楼道单元集中安装了智能化充电桩,36个地下室进行消防、坡道、环境的提升和改造,114部电梯实现梯控全覆盖,实现 “车上梯停”的治理效果,1000多部电瓶车充电有了安心的“家”。
不仅如此,郑丽娟还探索走出“白领微治理”治理模式。在线上,组建“共建美丽西子湾” 微信群,开设西子湾公众号,打造“指尖居委会”。通过实名制及便民信息的实时发布,社情民意的实情反映、疑难问题的实地会商、问题处理的实效反馈,有力带动了社区治理的“内循环”。
“社区微光”坚守一线
共同筑牢防控安全网
此次发布的10位最美人物,是上海城乡社区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和治理品牌,多人获得国家级荣誉。他们中有的是实现老旧小区逆生长的社区带头人;有的是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抗疫先锋;有的是破解万人社区电瓶车充电停放、停车治理等难题的居民贴心人;有的是打造上海美丽新农村的实干家。
受本土疫情影响,原定于每年4月举行的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发布仪式“迟到却依旧温暖”。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共5.5万名社区工作者同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等一起,日夜坚守一线,为筑牢社区疫情防控安全网作出重要贡献。他们舍家逆行,直接面对2500万市民群众的防控、保供、服务等各项任务。在上海疫情最吃劲的阶段,最平凡的他们挺身而出,他们也许是逐门逐户通知核酸检测的“红马夹”,也许是提醒大家提前打开“核酸码”的引导员,也许是小区临时快递收取点的保管员……他们是平凡的“社区微光”,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守护着这座城市,守护着万千家庭。
2014年以来,上海从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角度,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建立“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形成“1+X”政策体系,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市民政局负责牵头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工作者5.5万人,平均年龄39周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1%,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薪酬持续提升。
此次,市民政局还发布了上海社区工作者职业标识,以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石库门为核心设计元素,彰显海派特色。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