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唱”的前提是顺应时代,江南民歌传承呼唤更多《潮水娘娘》
2022-09-2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江南民歌资源极其丰富,但现在也面临一个“谁来唱”的问题。2022年“民歌·上海”江南民歌大赛采风活动昨天在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举行。记者了解到,上海已在青浦、崇明、浦东和奉贤建立了4个民歌培训基地,专门培养江南民歌的传唱人,但如何让传统民歌更适应时代,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多创作像龚琳娜《潮水娘娘》这样的作品,也是当务之急。为此,在张马村的一片稻田边,各界人士探讨起了江南民歌的现实与未来。                                    

 ◆ 关键还是“谁来唱”的问题 ◆ 

作为上海市级非遗的奉贤白杨村山歌,是中国很罕见的长篇叙事山歌。几十年前奉贤区文化馆前馆长徐思燕就参与了白杨村山歌的记录整理工作。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收集整理时,很多民间艺人还健在,所以当时收获颇丰,但到了2015年再去,艺人们大多已经去世,只有一位94岁的老人虽然还能唱,却已含混不清。

传承人的新老交接本是自然规律,但徐思燕发现,他们虽然手上有大量白杨村山歌的曲谱,但根本找不到人传唱。他们去学校里发掘新人,却发现现在很多乡村学校的学生不少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对本地方言不了解,更不要说传唱山歌,还有不少青年人觉得这门艺术与自己的生活很远。“现在谱子都是有的,关键是来谁唱的问题。”徐思燕说。

青浦田山歌是国家级非遗。青浦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李维红长期从事民歌的收集与研究。她告诉记者,在这里民歌的根子扎得很深,过去很多文化站的站长自己就是传承人,不仅唱民歌,也记录民歌,所以现在留存下来的民歌资料还是很多的。但有一个问题,过去民歌收集都是工作人员拿着录音机直接到田间地头去录制,不少磁带资料几十年之后已经损坏,这是比较遗憾的。所以加快民歌的数字化保护是当务之急。只有把最纯正的民歌保留下来,后人的传唱才会不走样,才有可能吸引新人来传唱民歌。

 ◆ 江南民歌也应该顺应时代 ◆ 

上海市民文化协会副会长、研究馆员吴榕美说,在上海,城市文化是一大特色,但是乡土民间特色不是很明显,所以民歌生存的环境很薄弱。现在很多都市人听民歌,虽然觉得很好听,但又觉得和自己的生活离得很远,缺乏传唱的氛围。

这里面就有一个民歌如何顺应时代,融入时代的问题。去年龚琳娜一首《潮水娘娘》火爆一时,这首歌曲正改编自崇明山歌。崇明文化馆馆长季洪益透露,龚琳娜的《潮水娘娘》其实对崇明山歌进行了重新包装,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再经过她精彩的演绎,通过网络传播,最终红遍大江南北。

《潮水娘娘》的走红给了民歌研究者很多启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民歌应该顺应时代。浦东张江是上海高科技的前沿,在这么一个极其现代化的地方,民歌的传承却如火如荼,这确实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浦东文化艺术中心非遗保护负责人徐晓枫介绍,张江地区在浦东开发开放前是农耕状态,盛产红菱,有大量田山歌传唱。2009年,浦东启动山歌保护工作,为山歌建档、整理曲谱。“为了让更多人喜欢,我们在编排田山歌演出时加入创作元素,在后期创作上往年轻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也创作了一些红色的新山歌,比如垃圾分类这样的主题,也可以通过山歌唱出来。”  

一切证明,民歌也可以顺应时代,而这又与“谁来唱”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只有顺应了时代,符合了当下人的审美,民歌才能在青少年中得以传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郭树荟近年来带领学生一直在进行江南民歌的发掘整理工作。郭树荟认为,民歌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应该把散落在上海各区的民歌传承人聚集在一起,增加交流学习机会,互相吸收对方最好听的部分化为己用。民歌也可以考虑和其他上海非遗多元结合,比如成为皮影、滚灯、农民画等展示时的“画外音”,让传统非遗展变成有声展。尽管田间地头劳作的方式已经改变,顺应当下年轻人流行的田园之思,民歌也可以和乡村文旅结合,让游客在欣赏青山绿水时,也能享受到原生态的民歌之美。“一首《潮水娘娘》还不够,还应该有更多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