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贯穿人生的主题课
2022-09-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摘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的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青年教师严宇鸣,就如何上好“大思政课”,密集参与校内调研并拜访校外场馆,一场新的教学改革正在酝酿;对于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教育主管孙宗珊和中共四大纪念馆宣教部主任丁晓来说,原先立足场馆开展宣教的模式也在转变,她们开始与校园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连接。这般奇妙的打通和融合,是关于青年思政课最生动的注脚:这课堂在校内,又远远不止于校园,它就是一堂不断延绵的人生主题课。

/  拓展  /

寻找身边的思政元素

青年教师严宇鸣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为华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日常也要为本科生开不少思政课。“相比自己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回头看’特点,我一直认为教学工作就是自己得以‘看未来’的可能。”严宇鸣把教学工作视为自己和未来思想交换意见的一种途径与方式,特别是思政教学不只是信息或简单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观念与认识的交流,是影响甚至塑造未来社会思想的重要手段,每一次授课,都是在尝试为青年树立信仰、走好人生路铺基石。

相比其他课程更为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严宇鸣认为,思政课程偏重于价值观念引导,强调对于人思想认识的内在塑造,党和国家赋予了思政教师特殊的责任使命,提升自身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吸引大学生,提升其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这是教师特别是思政教师的基本工作要求,也是老师对于这个时代的责任担当。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而活灵活现的教育、教学元素其实就在身边。去年9月,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整体风貌改建,打开校园围墙,将校园风貌融入苏州河滨水景观。一支由华政学子组建起来的志愿者队在提供秩序引导时,还纷纷兼任“讲解员”,自觉当起讲好学校故事的青春使者。注意到校园内的这一发展变化,严宇鸣有针对性地录制了微党课《从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看上海城市生态建设实践》,把思政课堂与校园发展相联结,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融合。

金秋开学季,严宇鸣又开始了新的忙碌:与学院领导一同组织召开思政课教学座谈会,走访校内其他院系及各行政部门、拜访校外场馆及企业,跨出校园,拓展思政元素,是其所在学院教师团队共同的目标。

“学院整体将思政课程视为‘人才’培养的终身性课程,在增长‘才识’的同时,更加突出对于‘人性’的塑造。通过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充分的教育资源运用,专业的学科知识支持,强烈而又真诚、朴素的情感触动,将思政课程教育内容融入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层内核,陪伴其人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严宇鸣说道。

/  传播  /

将文物和历史送进校园

当严宇鸣在跨出象牙塔拓展思政元素时,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教育主管孙宗珊也在频繁地踏足申城校园。为了一堂堂思政课,校内外的这场双向奔赴,他们都在努力。

以《摩登周报》作为伪装封面的革命出版物、地下电台发报员李白烈士的家书、志愿军战士用炮弹壳制作的花瓶……文物现场课上,青少年在近距离观看文物、听文物故事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由其传递的精神力量,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场景,让人久久难忘。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去年10月起,中共一大纪念馆从馆藏的12万件藏品中,精心选出100件,结合100个文物故事,走进100所学校,形成100堂不同的思政课程。孙宗珊就是这一“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项目的负责人。

透物见人,透物见史。孙宗珊说,中共一大纪念馆将这些文物以“菜单式”的方式提供给学校,扩大学校的选择权,进一步凸显学校的主导力。同时,也打破了常规单一馆校合作模式,将红色文化广泛引入校园,结合幼儿园常识课、小学道法课、初高中历史课、大学思政课,深化拓展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

“最感动的就是我们将赓续红色基因、传扬红色精神的宣传教育阵地从纪念馆延展到了书声琅琅的大中小学课堂,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真正深入到更多青少年的心里。正如一位高中生所言,通过家书,李白烈士的名字和事迹完完整整地刻在了我们的心中,记忆不被忘却,电波就永远都不会消逝。”

在项目的持续推进中,孙宗珊意识到,所有人的齐心努力,都是为了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的百年奋斗史,而对她自身来说,守护初心之地的信仰亦愈加坚定笃实。

/  成长  /

奔跑之时不忘回首丰碑

和孙宗珊一样,中共四大纪念馆宣教部主任丁晓也是一位专职的党史教育工作者。丁晓说,中共四大纪念馆是传播党的声音的前沿阵地。近年来,中共四大纪念馆一直注重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少年,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青少年,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少年,创新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年轻人的文化活动,发展了一大批各行业的青年参与到红色讲解中。

其中,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招募的“小红花”志愿讲解员,便是丁晓带领的宣教部所做出的一项尝试与创新,“小红花”们也成了此后中共四大纪念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类主题活动、巡展讲解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少年版《力量之源》情景剧、《听“小红花”讲“红故事”》、展演《可爱的中国》节选……孩子们充分展示出自己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者、传播者、建设者的青春风采。

每每看到“小红花”志愿者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以稚嫩的童声讲述百年洪流激荡时,丁晓总是由衷地感到,青少年为党史教育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缀出斑斓亮色,又让红色文化与国旗文化愈发闪耀鲜活。

“小红花”讲解员们一如朝阳初升,青春光华闪耀,孕育无限可能,作为纪念馆里的“大姐姐”和“好老师”,丁晓不仅守望着他们奋斗、奔跑的身影,也陪伴着他们同学习、共成长。“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新时代好青年在追梦拼搏之时,记得常常走进红色场馆,回首历史丰碑,探寻力量之源。”对未来,丁晓充满着期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