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戌雷:用工匠精神守护一江碧水
2022-10-05 上海

杨戌雷奋战在一线岗位上。青年报记者 郭容 摄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觉得很光荣,也使命艰巨。”80后污泥处理大师——杨戌雷驻守在长江岸边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已经逾十年,这里承担着上海约1/3的污水处理量,就在这个污染物治理的前沿阵地,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上海污泥处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也用拼搏与创新让自己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他希望自己能成为桥梁与纽带,带动更多人守护好一江碧水。

靠自己摸索征服“洋机器”

2011年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建成调试,年仅29岁的杨戌雷调任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担负起了整个污泥处理系统的调试和接管工作。

从来没有相关经验的他所面对的是污泥消化、干化、深度脱水三大污泥系统,哪怕放到现在,在国内也是处理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技术最先进的污泥工程。如此浩大的工程宛如一座横亘在眼前的大山,整个污泥处理团队,包括杨戌雷在内的100多人,则完全是零基础。杨戌雷深知,这就是一场“大型战役”。

“我们整个团队也是零基础。但我是党员,这时就要发挥作用。”既无专业背景,也无工作经验,设备和技术都是国外进口的,连外方团队都不太相信这支平均年龄才26岁的年轻团队能运行好这套系统,杨戌雷没有望而却步。

那两年里,杨戌雷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单位里度过的。白天在各个“阵地”上爬上爬下、钻进钻出,摸管道、研究设备。晚上挑灯夜战,翻图纸、学习原理,与团队小伙伴们一起吃盒饭、打地铺。仅用了一年时间,不仅全面接管了污泥三大系统,同时也达到了稳定运行的要求,为上海水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随着污泥二期工程正式投产运行,杨戌雷和团队又回到了过去“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这是全世界最大的污泥焚烧系统之一,从工程打下第一根桩开始,杨戌雷就在现场跟进,几千根管道几乎都亲手摸过。

杨戌雷手写的近千页工作笔记现在已经成为白龙港厂污泥系统运行、检修的技术宝典。领衔提出的创新成果和技改措施,获得了11项国家专利,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5项等荣誉。他还参与编写了污泥运行相关技术规程以及国内首部《污泥处理工》国家职业资格教材,填补了国内污泥工种教材的空白。

创立工作室培养年轻人才

污泥处理车间工艺员唐付芸从2011年就跟随在杨戌雷身边,还记得2017年初,车间第一次遇到导热油盘管漏油的紧急情况,杨戌雷穿上防护服,穿过直径只有1米的孔,在仅有1.5米高的封箱里,蜷缩着身子用手电筒一层一层地排查泄漏点,最后用最短的时间恢复了设备运行。

杨戌雷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阵地,先后培育了13名技师、36名高级工等一大批行业紧缺技术骨干。

杨戌雷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最初的一批团队成员都成为了骨干。“到2020年接管污泥二期工程,规模非常大,反倒压力没那么大,因为年轻人都成长起来了。”

一份信任,一份责任

从弱冠到不惑,杨戌雷一步一个脚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前进着,也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在他看来,守护一方碧水,是自己的初心。小时候,外婆居住的苏州河边上有一个泵站,泵站师傅告诉他,这是为了把污水收集好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从那时起,让污水变干净的小小梦想就扎根在杨戌雷心中。

“我们这个行业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正是因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才促进了行业的高速发展。”如今能作为一名产业工人代表参加党的二十大,杨戌雷既感到光荣,也感到责任重大。

“这是身边的党员和群众对我的信任,我会把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带到大会,真实反映基层一线的建议。”杨戌雷说,他也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给工人们,带动大家继续为一方碧水做贡献。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