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新时代|彭国辉:见证民机事业发展壮大的时代,在上海“筑梦”蓝天
2022-10-12 青年

>>>编者按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承载着闪亮的红色印记,传承着光荣的红色基因。

在上海,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最有生气、最有闯劲,同时也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他们立足岗位,砥砺奋进,为上海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更见证着时代的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我眼中的新时代”系列报道,通过10位上海普通青年的口述,回看当年事,见证新变化,聆听他们不负伟大时代、勇于筑梦追梦的精彩故事。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他们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奋斗者,用自己的行动,创造新时代的新奇迹。

2022年9月29日,C919大型客机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具备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能力,是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步胜利,离不开大飞机人的全力拼搏,也离不开作为其中一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飞机结构强度工程技术所翼面部部长彭国辉一次次带头冲锋。身为一名大飞机设计师,彭国辉在民用飞机机体结构设计领域深耕十三载,为中国大飞机的腾飞、为民用飞机设计技术的突破与发展贡献光和热的同时,也见证了这个我国民机事业发展壮大的新时代。

  飞机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读书时,我就来上海参加了暑期实习,上海的生活环境与人文环境深深吸引了我。于是,当大飞机在上海立项后,身为一名航空学子,我也作为第一批应届生投身到了大飞机事业的怀抱,开始了我在上海的大飞机设计生活。

我的主要岗位是机体结构的设计,机体结构就像飞机的骨骼,既承载着飞机的载荷,也为其他各个系统提供可靠的平台。作为设计师,完成最完美的设计方案是我们的追求。就拿机翼来说,我们要保证机翼在大变形下,各个运动机构还能灵活自如地收放,也要实现翼尖达到3米变形时,还要足够刚强,保证结构完整性。而在做破坏试验时,要实现能够在预期的载荷下、预期的位置准确地断裂,不浪费一克多余的结构重量。

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飞机就像是自己的孩子。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我们有半年时间没能去阎良、东营等试飞外场,当再次回到外场见到C919时,那种亲切感立马传遍全身,放下行李我们就在飞机上爬上爬下。

当然,对于这个“孩子”,我们也要跟着它一起去迎接风雨雷电的考验,在风雨中证明这是靠谱的设计、是一架靠谱的飞机,在试飞中去消除那些小毛病。

之前我们遇到一个可能影响旅客舒适度的问题,由于缺少直接的空中飞行感受,仅仅依靠部分试飞传感器数据始终无法根除,国内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为了寻找问题根源,我就主动申请登机试飞,作为首批登上试飞机的工程设计人员,在万米高空、在高风险试飞科目中与问题正面交锋,最终一举解决。我们希望将来交给航线的飞机,是最完美的作品。

  技术的突破非一朝一夕  

“困难即价值所在”是我工作中的座右铭。我入职之初,C919飞机研制刚刚起步,当时确定采用的全三维设计环境,对应的国内民用飞机设计领域相关规范和标准尚属空白。面对困难,我没有畏惧不前,全身心地学习软件使用,多渠道搜集全三维建模资料,一边向老专家请教,固化老一辈的航空经验,一边与工人、工艺研讨,捕获下游客户需求。短短几个月,我和同事们就已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拿出了适用的三维建模规范初稿,并迅速在各专业推广使用。凭着这股韧劲,随着型号设计逐步定型,我也逐渐成长为型号研制的排头兵。

设计图纸发布完成后,我随即奔赴千里之外的制造装配一线,扎根制造车间,确保设计意图得到充分理解与贯彻。随着一件件产品部段按时交付,机身成龙、翼身对接、总装下线有序推进,图纸中的大飞机赫然变为眼前的钢筋铁骨。在一场场交付攻坚战中,我总结提炼出交付流程图等工具方法,保证交付质量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现场工作效率,为型号研制缩短周期打下坚实基础,成功保障了C919飞机首飞节点。

型号征途上,我的足迹始终与C919飞机研制试飞航迹相融相伴,总装跟产、试验室跟试、外场跟飞、飞行技术评审……除了机翼专业的深入攻坚,我还与测压、防冰、闪电防护等专业团队通力合作,用行动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团队精神,力保一个又一个试验试飞节点“干成、拿下”。

国内民机研制起步虽晚,但起点却直接对标国际先进机型。大型客机试飞取证之路,不断考验着研制队伍的能力与毅力。作为机翼专业负责人,在我看来,问题就是财富。

我深知,科技创新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关键技术的突破也非一朝一夕。面对新技术应用和疑难问题攻关,我和团队一起吃透技术、吃透需求,“带着问题坐下来、带着想法钻进去、带着措施冒出来”,在解决问题后及时总结归纳,健全了国内民机结构设计体系。

新时代应该就是好的思想点、好的科技点都能得到有力的支撑,实现百花齐放,永葆活力要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将民机的火种壮大  

在上海工作生活10多年,我一直觉得上海是一座永葆年轻活力的城市。十年前,我们的新园区周边还是荒草丛生,如今已经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园区。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硬件上,还有软实力,现如今以张江科创中心、临港智能制造中心为代表的科创力量已经形成规模。

在这十多年的工作中,我也通过锻炼,在意识与能力上都得到了提升。在我刚接触民机设计时,认为这是工业领域的皇冠,应该把最顶尖的技术堆积上去,追求理论的最优解。但是经过工程的实践,我深刻地领会到飞机并不是单纯的追求技术先进,而是要追求客户的满意度。制造单位是我们的客户,飞行员、机务、乘客、航空公司也都是我们的客户。怎样实现飞机更高效制造,更方便维修,更加舒适运营,降低客户的使用成本,才是工程师的追求,这是一项综合技术的权衡最优。我也从一名理论设计师,转变为实践工程师,努力打造的是一架航空公司愿意买、飞行员愿意飞、乘客愿意坐的好飞机。

对于民机人来说,老一辈航空人为我们的民机事业保留了火种,而我们这代人有幸赶上了这个新时代,能够将民机的火种壮大,并形成我们的影响力。在我眼中,新时代应该就是好的思想点、好的科技点都能得到有力的支撑,实现百花齐放,永葆活力要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讲述人: 彭国辉 整理报道:记者 刘春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马鈜 常鑫 徐易飞/图、视频 徐易飞/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