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迟楠: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我们一定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着力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深耕三尺讲台,讲好‘大思政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代表,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迟楠教授这样对记者说。
鼓励学生心怀“国之大者”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党的二十大,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人民大会堂,感觉庄严神圣又隆重热烈。”作为来自高等教育战线的一名基层代表,迟楠体会最深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放在了一个板块,在她看来,这既凸显了它们在今天的特殊重要性,也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结合报告,迟楠说,高校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才工作的要求,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在实际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更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发挥自身特色,走自主人才培养之路。
以迟楠所在的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通过将院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将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具有复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
“我们学院打造了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组建‘电子信息类’和‘医学人工智能’两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设15门教学领航课程,撰写上海市《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指南》。金亚秋院士领衔的《高等电磁场理论》课程入选教育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积极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院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致力于培养有开拓进取创新意识、较强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迟楠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迟楠深深感到,我们要求自己、也要更多鼓励学生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心怀“国之大者”,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怀着满腔热忱投身祖国建设,投身基层服务和国家重点行业,将个人成长与国家使命相结合。
不负伟大时代,不懈奔跑
在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道路上
迟楠给同学们开设过名为“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微党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许多高校科研工作者默默无闻地挥洒着青春和热血,用实际行动诠释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
迟楠介绍,信息学院建院至今,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党员科学家。例如,研究分离同位素,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做出卓越贡献的李郁芬教授;建立了月层辐射模型,助力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了全月球的月壤厚度和月球氦-3资源量估算数据的金亚秋院士等。
“前辈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迟楠2008年来到复旦大学,她本人就是一直被李郁芬、金亚秋这样的老师、前辈鼓舞着、激励着。
“精神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事业在接续奋斗中再创辉煌,前辈们的人格魅力和师德风范激励着我们的科研事业,也滋养着我们的育人工作。”迟楠说,在新征程上,我们更要接过前辈的衣钵,赓续红色基因,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着力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深耕三尺讲台,讲好“大思政课”,把催人奋进的故事融入科研、带进课堂,激励青年学子励志勤学、刻苦钻研、投身科研、勇于创新,树立与新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担新征程赋予的新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科技工作者,迟楠还常常感慨,何其有幸,能够接过事业的接力棒,继续奔跑在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道路上。“我们今天处在最好的时代,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历史时期。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还要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全力创新攻关,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迟楠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