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第一名园”盛装归来
2022-10-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不少上海人都听说过张园,它曾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国内的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均在此登场亮相。历史上的张园曾为革命志士的重要活动地,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都曾在此发表演说。因为故事多、名人多、时间久、历史长,各种样式的石库门建筑(新旧里弄,弄堂公馆等)并存至今,张园被专家们一致认为是上海最大的石库门建筑博物馆。

如今,已经百岁高龄的张园经历了三年修缮已经面貌一新,预计下个月,它将重新对外开放。今天,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进了张园,先睹为快。

 ※ 守住底线修旧如旧 ※ 

1882年,无锡富商张叔和购地后建设了私家园林,取名“张氏味莼园”。从1921年开始,张园划分为28个地块陆续出售,并由28家业主分别设计建造,为现存最完整、种类最多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

在经历了百年变迁后,如今张园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张园的修缮分成东区和西区,其中,西区的修缮项目于2019年率先启动,到今年9月底,西区17幢历史建筑的修缮已基本完成。

张园西区修缮项目设计师沈晓明与这个上海最大的石库门建筑博物馆已经打了三年交道。走过一栋栋建筑,他细数它们的历史。来到此次修缮中保护等级最高的建筑“张园77号”(现威海路590弄77号),这座装饰精美的里弄公馆曾是原花旗银行买办王俊臣的住宅,王俊臣非常有商业头脑,是最早提出使用租界道契(即租界土地“永租”凭证)向银行做抵押贷款的首创者之一。而威海路590弄41号的住宅则是他的兄弟——麦加利银行买办王宪臣的居所。大约在1932年时王宪臣在张家花园开始兴建豪宅,据说其建筑用地原先曾是张园著名的“海天胜处”,随着这幢花园住宅的开工,王宪臣也在张家花园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期。王氏家族是当时上海与洞庭东山席氏家族齐名的金融世家。

沈晓明介绍说,大部分上海的里弄商业业态是多元的,就拿张园为例,里面曾经开设了小工厂、小零售、小牙医所、小律所、小规模的学校、小商店等等,俨然一个小社会,业态非常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张园居住的人群也发生更迭,从最早的公共花园,到成为买办、大律师等中产阶级为主的高品质居住群,1949年以后,这里渐渐成了“72家房客”的居所。

走在修缮一新的张园里,“72家房客”早已搬走,杂乱无章的弄堂变得“清爽”起来,一栋又一栋建筑像洗了个澡。

事实上,在修缮改造的过程中,业内分成两派观点,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虽然历史建筑的本体部分都保留下来了,但原住民都搬走了,弄堂文化消失了。对此,沈晓明的观点是,解放后,随着居住人口密度增加,张园内的不少居民在建筑内部搭建了错层,将屋顶、晒台等建筑的原貌做了改动,搭建了违章建筑。如果居民不搬走,就没办法恢复建筑原汁原味的风貌,更无法充分活化利用。“况且,张园历史上真正的‘原住民’早已发生了变化,在更好地保留历史建筑群,保护上海城市记忆的载体上,我们要坚持两个底线,一个是改善老百姓民生生活。拆除所有的搭建,腾空建筑物,将张园打造成静安的会客厅,二是修旧如旧,完全地将建筑本来的面貌展现出来。”

在修缮过程中,施工队把所有的插层,晒台上的加建全部拆光,恢复了建筑的历史原貌。沈晓明介绍说,项目组不仅仅要应对建筑的历史“欠账”,比如虫蚁、过度使用的破坏,还要兼顾地铁2号线、12号线、13号的地下换乘,未来乘客不用再跑到地面上换乘了。

 ※ 对超期服役的老建筑加固维护 ※ 

“张园里的每一栋建筑都不太一样,我们做了大量的历史调查和现状调研,编制了保护的导则,专家们做了详细的评审,坚持了分类保护的基本原则。比如77号、41号的里弄公馆,本身室内非常精美,我们实施了从里到外的全面保护,就算是强弱电、空调,也是非常隐蔽地去加这些设施,从外观上看不出改动的痕迹。”沈晓明告诉记者,这次对张园西区的建筑外立面、庭院格局、屋顶、烟囱等进行的按历史原样的修缮,同时也满足商业功能的使用,为后期的活化利用打下基础。“这里的石库门历史建筑大部分都是砖木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平均只有30年,考虑到这些建筑超期服役了许多年,在修缮过程中,结构的安全、加固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这些老建筑在我们手上能延年益寿,老当益壮。”

当然,沈晓明认为,不是所有的历史建筑都必须在城市发展中一成不变地保留下来,但我们必须将那些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能唤起乡愁的历史建筑应保尽保,纳入法定保护中。在修缮过程中也要注重安全使用性,实事求是地对诊下药。

在沈晓明看来,上海的石库门和外滩万国建筑群、一江一河等一样,都属于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上海来说就是金山银山。这些核心的标志资源能利用好,开放好,对提升上海的软实力有很大作用。至于张园的后续利用。考虑到建筑本身有历史底蕴,建筑群有文化特色,更是时尚的象征,未来入驻的商业也将秉持有历史、文化的底蕴,引领时尚生活的特性。

在修缮过程中,项目组也充分考虑张园和周边的丰盛里、华润地块等的联系,希望张园项目能辐射到周边商业。“张园项目和田子坊、新天地不同,采取的是人走房留的策略,未来其用途将回归社会。对于这些历史建筑,我们应该尽量开放,惠及老百姓。”沈晓明介绍说,原来张园的28个里弄是互相不通的,改造后所有的巷弄都四通八达。“这一步步走来,我们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