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乡村资源,吸引青年回流,海沈村:美丽乡村不能只有景点
“美丽乡村”建设给上海郊区农村带来了新动力,经过多年努力,在上海郊区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新农村面貌,有的通过农民集中居住,营造出屋舍齐整、白墙黛瓦的江南水乡风格;有的联合设计师造景,一个个设计小品在村头田间呈现,引来游客打卡;也有的修旧如旧,给看惯了高楼的都市人休憩、疗愈的空间。而海沈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上海新农村全新的图景。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资源的整合
环境与人 和谐共生
走出轨交16号线惠南东站站台,便可以看到一片奇异的稻田,不同颜色的稻子组合成一幅有字有图案的宣传画。连接车站和稻田的是一座造型漂亮的桥,桥的那边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海沈村。
这座被命名为“心愿桥”的桥上有很多游人打卡拍照,向前走,两边的稻田在眼前铺展,仲秋时节,水稻叶子还有些青绿,但稻穗已经沉甸甸地黄了。稻田中有木栈道,可以让离田地很遥远的城里人走到稻田当中,与这些散发着清香的农作物零距离接触。田埂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农业通道装置得以保留,给稻田带来了更多的色彩。
上海云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监阮林芳告诉记者,2018年,海沈村开始打造“美丽乡村”工程,最初做的是环境治理、修路及河道整治。她说,这些投入给海沈村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如果优美的环境不能继续加以利用,那么此前投入就会成为沉没成本。于是,海沈村和相邻的桥北、远东村一起成立了这家公司,来运营这些设施,镇属投资企业随后也加入到了公司中来。
有了便捷的交通、清澈的村级河道,原先村民空着的房子就成了可以盘活的资源。公司通过村委会将空余的民房租借下来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先后有了十二工坊等工作室,有了咖啡、牛排、老八样等餐饮店,来村里旅游的市民有了更多的消费地,本村和邻村的村民也有了新消费的去处。
海沈村还有一项特别的“资源”——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冠军钟天使。钟天使的家就在海沈村,她至今还居住在这里。公司将她家的车库改成钟天使荣誉室,让从上海市区来的朋友参观,也组织更多的小朋友来这里研学,从身边的奥运冠军身上学习拼搏精神。
离钟天使家不远,有一块被称作“一米乐园”的草坪,经营者老贺在这里运营着露营场地。老贺的经营方式与众不同,他并不热衷于收取营位费用,游客们白天到这里露营是免费的。老贺更喜欢做课程。夏天,他带着孩子们学习划桨板,村里那清澈的小河里扑腾着五颜六色的桨板,热闹一片;入夜,帐篷旁,他会带领孩子们看星空,用他的望远设备辨认一颗颗星星,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里的露营有了与在城市绿地露营完全不同的意义。
阮林芳说,他们在运营中特别在意农村的“资源性资产”。比如小河,原先并不清澈,村里投入整治,改善了水质和环境,这条河就是资源性资产,通过“老贺们”将这些资产运营起来,村民们就有了增量的收入。又比如星空,城市里要看到星星太难了,因此,星空也成了农村的独特资源。
运营方非常清晰地了解海沈村作为上海郊区农村的特点,他们并不着意去改变村庄的格局,不刻意地将村庄面貌做同一化改造,而是充分挖掘农村独有的各项资源,将这些资源盘活,海沈村就有了一个不同于其他村的独家风貌。
海沈村的新风貌。本文均受访者供图
发展的热土
创业结硕果 青春好还乡
在海沈村手绘地图上,一家餐馆颇有些突兀。通常,农村做旅游餐饮,大多做的是当地土菜,越土越好。但这家餐馆叫“八百里牛排坊”,明明白白的西餐。老板小张是老南汇人,之前在市区某国企工作。酷爱牛排文化的他在考察了海沈村之后,辞职在这里开出了这家牛排坊,专营冷鲜牛排。阮林芳告诉记者,因为品质出色,牛排坊的生意很好,当地很多喜欢牛排的朋友都是这里的常客。
像小张一样来海沈村创业的人不少。董先生也是老南汇人,原先在莫干山经营民宿,小有名气。偶然来海沈村,被这里的规划和服务吸引,租下了一幢大房子,经房东同意,改造成北非风格的民宿,老远就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土黄色墙壁和城堡一样的建筑。时下,很多乡村在建设中都追求统一,能将村子里的房屋做出异域风情的不多。运营方认为,村庄本身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必然留下自己的印迹,因此,保留村庄房舍风格的多样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并不相悖。
海沈村的发展,日益吸引着那些从村子里走出去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年轻人回归。小瞿原先在市区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看着家乡的发展,终于按捺不住,回来后将自家和叔叔家的两栋房子进行翻建,开出了名为“瞿舍之间”的民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海沈村,爱上了这片发展的热土。“屋里厢咖啡”的创办者是一名零零后大学生,课余时间来这里做咖啡,她甚至教会了妈妈做咖啡,有课要上的日子便让妈妈顶班。运营方考虑到她还是在校学生,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主动提出不收房租,改用营业额抽成。但咖啡屋主看好海沈村的未来,坚持自付房租。
如何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在所有的考量中有一条应该非常重要,那就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但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到这里落户,有更多的岗位可以就业,而且能够将原先外流找工作的年轻人吸引回流,让这些原本属于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重新在这里扎根,开枝散叶。
海沈村创建的“十二工坊”,不仅仅是城里来的游客的消费地,也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未来,它们将结出属于海沈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累累硕果。
村里的露营草坪。
乡村的本色
百花齐放 百果齐香
美丽乡村建设,如果只有城里的游客,那叫景点,而农村,就应该要有农业。徜徉在海沈村的村道上,时不时可以看见高大的大棚,那是海沈村的农业基地。这些基地中,有花卉基地、西瓜种植基地、水稻种植基地等。
在海沈村的接待中心,摆放着数十盆娇艳欲滴的鲜花,这个季节,三角梅正在怒放,小雏菊拗了造型,在花盆中开成了绣球。这是花卉基地的当季鲜花,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也可以在参观花卉基地时现场买。
体验农业是重要旅游活动项目。仲秋时节,水稻将熟,有工作人员正整理镰刀,做水稻收割体验的准备。如果再早几个月,8424西瓜也是体验采摘的热门。
不过,体验农业只是海沈村农业项目中很小的一部分,对于村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组合,通过农业科技的运用,取得更好的收成。
为了帮助农民们加工优质稻米,镇农投公司花了一千多万元,添置了胚芽米加工设备,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各种农业组织都可以用这套设备轧米,提高成品米的质量。
在农业生产上,海沈村允许多种生产组织方式共存。落户在海沈村的上海壹各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由6位80后企业家联手打造的新型现代农业企业。这家公司整合了曹路闽中、书院庭娆、祝桥越亚、惠南苗荟、宣桥生飞、泥城淼洋等企业,在区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协会的指导下,联合他们的优质农业资源,以“打造乡村振兴人才交流平台、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聚力农村产业兴旺”为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中发挥新作用,带动农村新活力,带领农民奔向新生活。
这6家企业,有的种粮食,有的种蔬菜,有的种水果。原本,一家企业只能向客户提供一种产品,联手以后,产品的丰富性大大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明显。现在,这家联合体公司已经有在岗职工178人,下属六大基地,经营管理土地超过13700余亩,拥有固定资产6453万,年销售突破一个亿,主要农产品全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部分产品通过ISO9000、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完美实现了创办时的目标。
美丽乡村很难有统一的模板,海沈村的模式也未必一定适合其他乡村,但是,海沈村向我们呈现的乡村原生态、吸引我们的乡村年轻态,难道不正是上海乡村最美丽的样貌吗?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