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好奇心、拥抱出错,科学T大会上,三代“最强大脑”这样寄语科学少年
2022-10-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吴恺/图、视频

“科学的动力就是好奇心。”“创新的窍门就是不断试错,不要害怕出错。”10月30日,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首场重磅活动“科学T大会”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未来科学家”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聆听大咖演讲、参与趣味实验,展示科创作品、触摸前沿科技,亲身感受科学精神与内涵,燃起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

在活动现场,由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兹奖得主组成的“顶尖科学家天团”精彩亮相。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教授以《科学榜样的力量》为题,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莱维特教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跨学科能力者”,他曾学过数学、物理、医学等多个领域,但却在唯独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化学领域上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相信科学领域是互通的,并鼓励热爱科学的年轻人要坚定地走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红外传感技术在火星探索、“墨子号”卫星等航空航天科技中的应用,展现了科学家们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所做的努力。“青少年就是科学的未来,小科学家们树立远大志向,传承科学精神,努力成长为科技人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今天我不会说‘十万个为什么’,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创新背后的故事。创新的动力是保持好奇心,创新的阻力则是我们逐渐失去好奇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不仅是《十万个为什么》中《海洋》篇的主编,也是一名在网络平台上拥有百万粉丝的科普区UP主,还是一名在82岁仍能三次潜入深海,最深达到1400米的深潜勇士。这位致力于科普教育的院士,现场讲述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和阻力,并从一名科学少年的手中得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记录着科学少年们在过去几年所做的科普实验成果的书。

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埃菲·杰曼诺夫教授以信息革命中的数学应用为引入,讲述数学之美。在杰曼诺夫教授眼中,优秀的数学证明简洁而深刻,饱含着一种艺术美。他强调,我们不应以实用与否作为评判数学问题的标准,譬如百年间都被认为是无用的“有限域”概念在信息时代却成为了智能手机安全性的基础。杰曼诺夫教授还在现场解决了科学少年提出的难题,并激励大家在生活中努力做一个发现数学之美的“艺术家”。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曹克诚分享了投射电子显微镜以及辐射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演讲中,他说道,“青少年年轻人一定要拥有足够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的未知。”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佳家以乐高模型例向小科学们解释了“点击化学”,并送上了“董老师的研究经验”——创新的秘诀是要在研究当中努力出错。华东师范大学化学院教授、国家杰青、上海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上海市科普贡献个人一等奖获得者姜雪峰在现场为科学少年们演示了神奇有趣的化学变色实验,鼓励青少年:“要习惯所有的失败和挫折,在失败中迭代、进化、学习、再战,你就是最亮的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