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为更多颜宁创造归来的沃土
2022-11-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11月1日,在现场直播的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科学家颜宁宣布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全职归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为什么选择回国发展?颜宁在当天“归去来兮”的主题演讲中说道,接到邀请后可谓“一拍即合”,创立医学科学院是为了“搭建一个平台,去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她把深圳称作梦想之都,“这里一切都有可能”。一拍即合、一个平台、一切皆有可能,这三个“一”很好地诠释了颜宁这次的选择。

这次归国颜宁还有一个新的梦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依靠内在驱动力而不是外界的各种诱惑,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发掘自己的潜力,从而去做出真正原创性的发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青年人才尤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宝贵财富和重要后备军。

人们欣喜地发现,新一代的科技人才已经在自主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1岁;“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0岁。国内的科研环境正在不断优化,给予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更好的机会,更多在包括科技在内各个领域实现追梦的可能。

当然外界也有一些关于颜宁选择归国的争议,有些言论也上升到了爱国层面。然而把归不归国与爱不爱国简单挂钩,实在是一种肤浅的定义方式。事实上,颜宁本人选择赴美任教也是为了寻求新的突破,这个过程中她从未放弃过中国国籍,有些恶意揣测毫无道理。这次颜宁在深圳创办医学科学院,打造学科交叉的新平台,也是为了支持更多学者的创新,培养更多的青年医学人才,是在科学精神、自我实现和家国大义之间,找到了有意义的契合点。

科学家当然有国界,但科学不能仅仅只谈国界。我们不应该用所谓的“归国即爱国”去道德绑架整个留学生群体,我们也会尊重其他国家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事实是近年来留学人员回国人数持续增加,海归群体由2000年的13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423.17万人。关键是全社会应该为各路人才,尤其是像颜宁这样的顶尖科学人才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少一些恶意的揣测与道德绑架,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有上升通道,有圆梦舞台,有温馨感觉,这样人才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为国家创造价值。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国家,在科技领域不断上演脱钩、封锁、制裁戏码,横行霸权主义。相比之下,中国始终奉行良性竞争,交流沟通,合作共赢。哪个更符合世界的潮流,哪个更符合人类科技发展和个人追梦的未来,相信日久见真章。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写道,“当前要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只要我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必然会有更多像颜宁这样的科技人才在中国找到圆梦的舞台,并一起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齐心协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