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城市工业遗产对历史文脉“重赋价值”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城市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则是21世纪城市更新领域最艰巨、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又是崭新纪元的开启。
作为今年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由市外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杨浦区政府共同主办的“一江一河”城市创新论坛——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昨天在杨浦滨江郎朗音乐中心举行,众多专家探讨如何活化利用城市工业遗产。
从苏州河滨水仓库到徐汇西岸,从浦东民生码头到杨浦滨江,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岸线转变的背后是上海城市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全方位创新和变革。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靖表示,黄浦江是上海海纳百川的依托,苏州河是上海历史文脉的展现,“一江一河”见证了上海的发展,更涵养了上海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
上海杨浦的工业产值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最高时曾占上海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全国的二十分之一,但此后,随着产业的转型更迭,这片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滨江工业带一度衰落,直到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驱动下,依托“一江一河”贯通工程的实施,从有碍观瞻的“锈带”逐步转型为景观宜人的“秀带”,成为最受上海市民欢迎的滨水公共空间和“人民城市”理念的启航地与实践地。
杨浦区人民政府区长薛侃表示,党的二十大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写入党的报告,为我们推进新时代城市更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杨浦将更加自觉地担当起建设人民城市标杆的时代使命,深度融入上海“一江一河”战略,以更大决心、更快速度推动滨江创新发展,努力走出具有杨浦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之路。让工业遗存“重现风貌”,为老旧空间“重塑功能”,对历史文脉“重赋价值”,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让人民感受发展、共享成果,不断彰显人民城市建设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