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出没!上海首份“貉口普查”调查报告公布
2022-11-26 上海

郑运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除署名外

随着上海生态环境的变好,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开始在城市中出现,“貉”就是这样一位老朋友。上海多少小区有貉?会不会越来越多?什么因素会影响它的扩散?11月25日下午公布的上海首份“貉口普查”调查报告中,这些问题被一一解答。而此次调查的志愿者,不再是专门研究野生动物的专家们,而是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公民科学家”们,这也是中国超大城市第一次以公民普查的方式对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进行调查。

郑运详/图

 ◆ 猫粮投喂和湿垃圾会导致貉的增加 ◆ 

今年7月开始,上海市林业总站、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复旦大学共同发起“貉以为家”公民科学家项目,招募150多位普通市民志愿者,对松江50个小区进行了野生貉分布情况的调查,报告的发布也成为今年上海市“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的收尾。

记者了解到,此次“貉口普查”调查的上海50个小区中,22个小区有貉分布。貉在上海的分布并非均匀或随机,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有貉小区集中于松江区北部。

“什么叫正的空间自相关?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一个地方有貉,周围地区就更容易出现,因此临近区域需提前进行保护管理规划。但貉的数量和密度是独立的,不存在空间自相关,解释一下就是,诱发一个小区貉数量异常并不是临近小区的貉扩散,而是与小区自身环境或管理有关。”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表示,这说明貉在上海会扩散,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泛滥。

调查显示,貉在小区中个体数量最少为1只,最多为50只,平均数量为10.82只;小区内貉密度最低为0.02只/公顷,最高为5.80只/公顷,平均密度为1.08只/公顷。在22个有貉分布的小区中,7个小区貉数量大于或等于10只,6个小区貉密度超过1只/公顷。

“这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即上海社区环境的貉基线密度为1.08只/公顷,基线密度相对接近自然密度,引起的人貉冲突较少。而部分小区存在异常的数量增加,当超过基线密度3-5倍时,居民投诉就会增多,亟需识别异常背后的原因。”王放表示。

调查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发现:猫粮投喂和垃圾管理情况会显著改变貉密度,导致貉数量或密度的增加,增加幅度为1至1.61只/公顷,较平均密度翻番。王放做了进一步的结论:“人类来源食物显著提高了环境容纳量,成为貉密度关键影响因素。例如20公顷的小区,猫粮和湿垃圾管理不当可导致貉数量增加20到32只。”

 ◆ 150位“公民科学家”来自各行各业 ◆ 

这也是本市第一次以公民为主体对城市野生哺乳动物做的一次大规模“普查”,150多位来自不同区不同行业的志愿者,通过培训后成为“公民科学家”,亲身参与了这次科学调查。

住在松江的孙恭昊是一名程序员。小区生态很好,有草坪、灌木、假山,有水源、洞穴。小区里流浪猫很多,因为有人投喂,变得越来越多,有一天,他发现小区里还来了流浪狗,“后来我才知道这不是流浪狗,是貉,一丘之貉的貉。”这之后,热爱自然保护的他就开始加入到了貉普查的志愿工作中。

“我们并没预料到会有300多人来报名,开始想的是能有100人就不错了。”王放告诉记者。据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透露,报名的志愿者中,40岁以下者占比超7成,女性占比约7成,其中92%的人之前没参加过“貉以为家”科学活动。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工程师、律师、IT从业人员等,最多的是学生和教师。

有些志愿者此前已经自发开展对貉的观察和保护工作了。“有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自己印了很详实的宣传材料,在报名参加我们活动前,已经在小区宣传好几周了。还有一个爸爸带着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不仅把自己小区,还把周围几个小区的情况都摸清了。”王放说,因为调查工作经常在夜间,正逢暑期高温天,起初在招志愿者的时候,他们会顾虑小朋友是不是合适,但是真正做调查的时候,他发现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锐的,常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还有不少志愿者在调查结束后还“意犹未尽”。“有的志愿者本以为自己小区没有貉,后来运用我们教的科学调查方法,非常仔细地摸排了一遍,发现其实有。在安装了红外相机后当天就拍到了一家5口的貉。”冯一迪说,在进行了扎实的调查后,这位志愿者就做了一份自家小区的“貉口普查报告”,完成了从志愿者向“公民科学家”的转变。

 ◆ 希望更多人加入共同关心城市变化 ◆ 

“我们以前从来不敢想象能够在一个晚上同步在40多个小区做调查,这只有超过100人的队伍才有可能,我自己的学生只有7个人,山水也只有几个员工,哪怕把林业总站的全部员工和自然博物馆的老师都加上,也就三四十个人,只有市民投入了,才有可能做成这样的调查。”长期从事野生动物种群研究的王放感叹道。

“野生动物进城,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对此,上海市林业总站专业技术人员郑运祥表示,通过这种创新模式的、普通市民一同参与的科学调查,能为相关部门制定野生动物保护“上海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

据了解,上海目前已超过260个点位有貉分布,通过去年和今年的两张“貉口地图”可以发现,闵行南部、金山、杨浦、静安、浦东等地,今年都有新的貉点位出现。如何对城市野生动物进一步了解,使得它们可以与人类和谐相处,都需要最基础的数据支撑。

而通过这次普查,也给予了管理者更多参考。“比如将放置猫粮的地方架高,防止貉吃到,避免粗放式投喂。包括可以科学修补住宅的沉降缝,降低貉在小区里安家的可能性等。”郑运祥告诉记者。

“我们调查这样一个物种,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关心我们生活的城市,想知道我们生活的城市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貉可能是一个缩影,背后是生态变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很多城市正在发展的未来方向。”王放告诉记者,此前,为了对貉的行为进行监测,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对为15-20只貉戴上了GPS颈圈,明年准备把这个数字翻番。

“与野生动物相关的数据一直以来都很缺乏,希望这次‘貉口普查’能成为很好的开始,为今后的调查提供了一个数量基数,也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加入到‘公民科学家’的队伍中来,共同来记录上海野生动物的变化。”王放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马鈜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