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山明年建成,世博文化公园南区预计2024年开放
2022-11-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世博文化公园的双子山何时能亮相?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11月27日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公司获悉,今年年底,登上高处,或许就能看到双子山的山体轮廓了,双子山所在的世博文化公园南区预计明年建成,2024年将全园开放。

将世博会地区打造成城市新名片

世博文化公园南区2023年基本建成

据介绍,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主要有三个区域,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双子山。这一项目占地30万平方米,山体最高处达48米。山体内部采用空腔结构,设有变电站、停车场及山顶展厅。未来的双子山会是何种模样?叠山理水的造景手法,还原自然野趣的山林溪瀑,展现都市山林风貌;山间设置曲幽步道,可供市民散步休憩,登坡望远;通过景观通贯的生态空间,形成“春景秋色、夏荫冬姿、闻香赏绿、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绘就“山在城中,水在山中,人在景中”的宜居画卷。

除了山,也有园。占地约15万平方米的世界花艺园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采取一体化设计,与地铁19号线后滩站和温室花园、大歌剧院、国际马术中心等区域互联互通,形成多维游览和服务的功能复合型地下空间。记者了解到,花园将对标布查特花园和切尔西花展,建设台地园、新境园、竹境园、禅境园、岩石园五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专类园,计划定期举办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国际花艺节。

此外,南区中心湖区还将建成上海温室,占地约2.2万平方米,地上地下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是集观赏游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通过对原上钢三厂老厂房的改造利用,把历史记忆和现代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自然优雅的云状曲线。规划设置海市沙洲馆、云上森林馆、云雾峡谷馆三个主题场馆,打造奇花异卉争奇斗艳的万花盛宴和“好看、好玩”的生态文化综合体。

在今天开幕的2022上海城博会上,上海地产集团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公司总经理李玮告诉记者,目前公园南区正在加紧建设,到今年年底,双子山的表皮完成,将能看到山的轮廓和部分绿化种植。上海温室年底完成外部建筑和80%的植物苗木,明年将重点做室内展览布置、景观施工。世界花艺园地下结构施工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地上部分景观开始进行建设,5个精致的小园子中,台地园、新境花园目前正在建设中,其他3个园子明年加快推进。“我们的计划是到2023年,公园南区基本建设完成,2024年公园区域全面对外开放。”李玮表示。

而对于已经开放的北区,则会结合老百姓提出的建议需求做调整,如继续做一些景观完善,增加一些坐凳、配套服务设施等。“也是为南区开放提前打烊,减少一些遗憾,增加更多服务功能。”李玮告诉记者。

据了解,城市更新正是2022城博会的主题之一。上海地产集团根据《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在上海世博会后十余年,将世博会地区进行从重工业集聚区到展览区再到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城市更新和转型,打造成为城市新名片,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便是其中的代表。

前沿新材料千姿百态

让城市建设“肌理”不再冰冷

上海的城市更新中,不仅有新的地标建成,还有更多看不到的变化。作为城市建设的“肌骨”,新材料的万千姿态,让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

可以浮起来的泡沫混凝土、海绵城市透水砖、会发光的坐凳、可擦拭的易清洁涂料板、用混凝土制作的棋盘、笔筒、盆栽、花瓶、摆件……这真的是大家熟知的混凝土吗?这是隧道股份城建物资专门带来的“城市家具”,将艺术、技术、文化和设计巧妙结合,为混凝土注入人文气息,让它们不再生硬与冰冷,展现混凝土等材料的自然无琢本色,更让它们以生动趣味的形象出现在城市之中。

化身为荷花、荷叶、鸭子、仓鼠轻松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混凝土,正是隧道股份城建物资研发的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料浆中包含粉煤灰、矿渣粉、再生粉等固体废弃物,可降低成本,具有轻质保温隔热性能优异、填充性能好、绿色环保、节能减碳等特性,可用于屋面或墙体保温、市政管线、桥梁、基坑等填充工程部位。

最能体现新材料本质美感的,是清水混凝土。这是建筑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手法,让混凝土“素颜”呈现,同时也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减少表面装饰材料的使用,达到节材减碳的效果,降低后期运维成本。清水混凝土曾在上海市府一号工程北横通道、保利大剧院等重大项目中使用,以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理念,体现了新材料的质朴之美。

更多我们看不见的绿色前沿技术被用于城市更新中。比如高性能快硬混凝土等修复材料,成了提升城市更新品质、降低交通出行影响的“利器”。“此次内环线‘年轻化’改造工程,我们为其量身定制了超快硬混凝土技术方案,最快2小时即可达到通车条件,极大缩短施工窗口期。”隧道股份城建物资科创中心总经理李欢欢告诉记者,与传统快硬水泥或早强剂相比,快硬混凝土在后期强度、裂缝控制以及体积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大幅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和出行的影响,为城市更新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一种灰白色粉末状物体,则能让泥浆不再污染环境、又能得到有效处置,这一低碳型土体固化剂实现了对废弃泥浆的循环利用。“这就是‘以废治废’。”隧道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刘佳颖介绍,此项技术已经在很多重大工程中进行实践,如龙吟路(华展路-华济路)道路大修工程、共江路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和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工程中,都使用了这一低碳型回填材料。

不仅能将工程泥浆“变废为宝”,也能化“建筑垃圾”为“神奇”。利用建筑垃圾破碎后的再生骨料替代部分天然骨料生产再生混凝土,强度测试等级达C50,不仅有效解决建筑废弃物消纳处置问题,也为企业开辟出了绿色产业。“一般来说,1万吨固废的堆放需要占用2亩土地,上海每年有5000多万方的混凝土需求。通过计算发现,用废混凝土替代天然石材,可减少至少10%的石子开采量,也节约了一千多亩的土地。”隧道股份城建物资总工程师徐亚玲介绍,“这也意味着一年可以保住一座天然的景观山,同时减少了一座废混凝土的垃圾山。”世博场馆“沪上生态家”等建筑也都已经用上了这样的新技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