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青春支教奉献山海的故事搬上舞台,407位复旦青年24年接力谱写希望之歌
2022-11-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梅一晨 杨卓雅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昨晚,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续奋斗24年支教事迹为背景的主题原创话剧《西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北堂上演。407位复旦青年24年接力书写“山海情”,以青年之眼见证西部大地日新月异的变迁,用行动谱写希望的赞歌。

  //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  

复旦大学是最早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号召的高校之一,1998年遴选成立首届研究生支教团,1999年开始派遣至宁夏“西海固”地区开展支教服务。2003年,复旦人演绎了属于自己的支教故事《托起明天的太阳》。该话剧由复旦艺教中心老师经半年赴当地与支教队员同吃同住,编写剧本并由复旦学生倾力演出,讲述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到宁夏支教的故事。

时光流转二十年,《西望》既是2003年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回响,也是研支团成长和参与西部扶贫、乡村振兴的缩影,通过讲述支教故事,展现中国青年的青春理想与远大抱负。从宁夏、贵州两地,到宁夏西吉、贵州息烽、新疆拜城、云南永平、四川喜德、青海玉树六地十校,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持续扎根一线,24年从未间断。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研支团队员们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在支教地既为当地带去了改变,也改变了自己的未来。话剧角色原型之一、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冯艾深情回忆自己在22年前的支教生活,“志愿服务,人人能为,人人可为。支教一年,受益终身,感恩母校。”

第12届研支团宁夏将台中学队员沈硕也来到了演出现场。对于他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是改变人生的一年。回望十多年前的经历,让他们终生难忘的是躺在宁夏的操场仰望星空和学生的每一瞬光彩。“当时有一个参加演讲比赛的小朋友,一直都挺没信心的,她一直来我们宿舍练习,我们老师就一直鼓励她。后来她去县里代表学校比赛,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父亲》。我站在台下看着她,这种心情很难用语言表达。她的名字,我现在还深深记得。”

  // 上好一堂最生动的“大思政课” //  

话剧将复旦24年来青年人最感人的故事搬上舞台,展现一代代复旦青年学子接力支教、接力奉献、接力奋斗的精神。话剧《西望》还回应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书写当代青年有志向、有抱负,乐于奉献的奋斗身影。

剧中“麦子老师”的原型就是第23届前往新疆拜城的麦合力亚克孜·吐尔孙尼亚孜,她说,“零几年的支教队员和我们去支教时不一样,在我们这个阶段不需要解决像水源问题这样类似的困难。他们克服了更多阻碍与艰辛,这种传承、奉献、不畏困难的志愿精神,让我感动。”

“这是我们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材。”首演结束,校党委书记焦扬希望,主创人员和剧组师生继续将剧目打磨完善,搬上更大的舞台,让一代代复旦学生通过话剧这一舞台艺术形式领会复旦人的品质、品格,共同学好这堂 “大思政课”。

谈及剧本的创作过程,编剧、第25届研支团队员肖淑方说,“在把真实故事改编成剧本的时候,很难覆盖全貌,因为我们想通过《西望》这部剧反映复旦研支团24年来的发展变迁。”通过十数次、数十小时的采访交流,她认识到,每一位研支团成员对支教事业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解,但共同点是,支教事业对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改变,是他们由被引导者的身份走向引导他人,回馈社会的重要的过渡。“成长,就是我们用24年讲述的故事。”

曾前往四川喜德向荣中学的23届研支团队员罗炜,在剧中饰演自己。在他看来,复旦研支团用24年讲述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人与一群人、一所学校、一片土地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奋斗,关于理想,关于青春。就好像是蒲公英一样,我们的到来只是一阵风,把蒲公英上的种子吹到更广阔的大地上,给原本贫瘠的土地增添生机和活力。”

24年来,复旦大学研支团坚守初心,奋发不怠,深入西部,深入基层,深入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届届研支团成员们种下种子,以爱浇灌静待花开。如今,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正在支教地开展服务,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已招募完毕,等待接过炬火,踏上征程。

“去年,我们策划了与研支团支教点学校的书信对接活动,收集学生信息卡片的时候,我看到将台中学的孩子们自我介绍中常常出现‘足球’这个词,有把它当爱好的,也有把它当梦想的。我一开始以为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喜欢这些运动,但又困惑地发现其他学校的孩子几乎不会提到足球。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因为在将台有足球队。只有接触,才会有了解;有了了解,才会有选择;有了选择,才会有梦想。”第25届研支团队员梅一晨表达了她参与《西望》制作的初心,希望能让将台足球队的故事在各个支教点以不同的形式上演。

研支团的故事,还在接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梅一晨 杨卓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