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普法渠道,让法治“六进”守护“少年的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图
今天是国家宪法日,如果说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刑法是人民安全的最强后盾,那么宪法就是根本大法。宪法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关心、爱护着每一个公民,也指引着未检工作做好守护未成年人的职责与使命。日前,静安区检察院通报了2022年未检办案团队积极拓宽教育渠道,携手多方主体,送法进校园、进网络、进社区、进楼宇、进机关、进乡村的相关工作情况。
“穿着制服走上讲台,就要对学校和孩子们负责。”静安区检察院未检办案团队负责人闫巍担任了静安区2所小学的法治副校长,他不仅日常进校园普法宣讲,协助学校解决安全管理等问题,还通过参与修订《学生欺凌防治手册》、提供专业意见等形式,参与到校园法治建设中来。
据了解,静安区检察院立足校园法治教育主阵地,用好“检校联动机制”,完成法治副校长辖区内全覆盖。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具体内容,精心准备针对性法治课程,走上讲台播撒法治“种子”,实现常态化“菜单式”普法+按需定制“订单式”普法全覆盖。
检察官关注 “保护处分” “亲职教育” “综合治理”等工作线索,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已通过法治副校长收到5条工作线索,对其中2名未成年人开展了保护处分、2名未成年人家长开展了亲职教育。同时,法治副校长积极参与学校突发事件、安全事件的处理工作。
该院通过走访辖区网络公司,督促其加强未成年人身份核查。针对未成年人涉嫌违法犯罪的情况,通过异地考察帮教、远程宣告等方式,开创“云帮教”履职路径;对于未成年人可能遭受的违法犯罪侵害、不良信息影响、网络沉迷等情况,积极打造“防患未然”预防体系,通过录制网络普法视频、参与电台直播访谈、制作漫画等新媒体作品形式,对未成年人进行精准普法,打造绿色清朗网络空间。
此外,就《民法典》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部分进行梳理后,检察官们还走进社区活动中心,面向未成年人的家长开展宣讲。协同民政局、团区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将对未成年人的综合保护延伸至社区,吹响护“未”集结号,为辖区上百名低保、低收入家庭等困境青少年筹措物资,送去关爱。
检察官还主动送法到“楼宇”,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专题宣讲,讲解《反家庭暴力法》内容,引导家长正确履行法定监护职责,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为未成年人撑起“保护伞”。并为家长提供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咨询,策划组织“家庭教育三人谈,爱要怎么说出口”专题活动。并依托市北高新园区法律服务工作站,通过现场互动和网络直播等形式,线上线下同步向楼宇企业内的未成年人家长分享剖析青春期阶段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典型案例。
该院还与相关机关保持常态化联络,共同学习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政府保护”专章,携手共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扩大关爱帮扶覆盖面。为各街镇未保站专业化、特色化、亮点化出谋献策,助推静安区未成年人示范保护区建设。并依托“检爱同行——法治进乡村”巡讲活动,与兄弟区院携手,深入上海的乡里村间,提供具有静安特色的法治课程,打通未成年人保护“最后一公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