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变身湿地公园?这个水源地工程为何能获詹天佑奖?
2022-12-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青砖河堤,清澈水面,走过红色木栈道,惊起水鸟一片,远观导流堤,宛若一座绿意盎然的小岛。这不是什么湿地公园,而是位于青浦区金泽镇西部、太浦河北岸的金泽水库,也是一座创新型的生态水库。它所组成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工程,近日也斩获一座“小金人”——2022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 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水库 ◆ 

詹天佑奖是我国土木工程界最高的工程荣誉奖,由上海市政总院作为设计主体并承担部分子项目建设的这一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工程,为何能荣获这座“小金人”?12月6日下午,记者实地探访,了解其中奥秘。

在金泽水库,一滴水的旅程与众不同,在这里,要过三道“安检”。第一道是一条十几米的拦污排,紧密的栅栏后以拦油网“设障”,浑浊的太浦河水过了这些“障碍物”,水中大部分异物就可被拦下或吸附。而接下来的第二关更为严格,回转式格栅清污机将拦截“漏网之鱼”,被挡下的水中异物会被机器自动收集后统一处理。随后,已经变得清澈的河水流过闸门,顺着地势流入第三关——引水河河道,水流速度自然变慢,泥沙也随之沉降。

过了三关,干净的河水流入形似“葫芦”的水库,上部的李家荡库区利用沉水植物带的吸附和降解能力,进一步净化水质;下部的乌家荡库区主要用来储水,两岸设有生态石笼,可富集具有净水功能的生物,促进库区的生态多样性。至此,太浦河水在金泽水库内的旅程告一段落,净化为原水,通过金泽泵站,流入原水输水管道,向水厂奔流而去。

水库内还有一道智慧防线——人工和监测设备对水质24小时的监控,从东太湖到水闸45公里的太浦河水质尽在掌控。从水库出来,绵延上海西南地区41.8公里的输水管线沿线,也遍布有各类监测点。

在河面上,可以看到,漂浮着一片片有些像“王荷”的圆形物件,这叫挺水植物带,可以吸附水中富营养物质,降低蓝藻、绿萍的发生概率。引水河两岸,还有15座别致的“鸽子房”,这是可以混合增氧、强化净化水质的高科技设备——微纳米充氧设备,也是国内水库建设中首创。

整个水库,更像是一座湿地公园——暗自发挥着净化作用的“王荷”上,雁鸭叽喳,“鸽子房”上,时不时站立着几只鸥鸟,这个季节,还有白鹭来做客。水面下,游弋着被称为“生态鱼”的”鲢鳙“兄弟”,可以做水体“清道夫”。河堤上的青灰透水砖,借鉴的是青浦乡村的原有生态风貌,配上红色栈道,宛如一个湿地公园。

据介绍,水库在施工过程中将土方开挖与当地复垦工作相结合,库区内经过处理的优质土壤在周边重新“安家”,复垦良田3000多亩。目前,金泽水库已形成物种丰富、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水库生态系统。

 ◆ 连通水源地提升水质 ◆ 

美丽的景色之余,这里更是保证了上海西南片人民每日生活用水的安全高质。记者了解到,以金泽水库、连通管、闵奉支线和松浦泵站改造等工程组成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工程,是长三角水源地战略布局的重大民生工程。截至2020年底,已实现安全供水29.78亿立方米,受益人口约670万人。

“原先黄浦江上游为开敞式、流动性、多功能水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多发,通过水源地保护,黄浦江上游连水源地系统的建设使得水源地从分散变集中、独立变连通。”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水业公司党总支书记芮旻介绍说,工程将上海西南片青浦、松江、金山、闵行、奉贤五区现有分散取水口归并于太浦河金泽和松浦大桥取水口,形成“一线、二点、三站”的原水连通工程布局。

“‘一线、二点、三站’是指一条输水干线、二个取水点、三座增压泵站。” 芮旻告诉记者,被打通的原水连通格局能实现正向和反向互联互通输水。上海与上游地区建立流域保障机制,可通过太湖调水尽快保障供水,同时与青草沙水源地建有联络,在原水上可互相支持、互为补充。西南五区原有的5个就近取水口被保留,可以作为备用取水口。

生态设计也让水质提升。创新采用的“水、藻、草”多层级多过程耦合的生态系统,与国内外同类工程相比,具有供水量大、水体停留时间短、生态净化措施布置区比较局限等特点,相同的库容和占地条件下供水量远大于同类型水库。据介绍,金泽水库有约525万立方米的应急备用库容,是我国平原地区日供水量最大的生态水库,可保障西南五区至少两天的应急供水。设计建设中,强化整合水库水质维持与改善措施设计,并将其与水库库型塑造、堤坝护坡建设、基底改造等紧密结合,达到了水质明显提升的效果。

“可以说,这一工程不仅实现了水源地集中有效保护,建成了平原地区日供水量最大的绿色生态水库,也大幅提高了上海西南五区的供水水质和安全保障能力,构建了上海市‘两江并举、集中取水、水库供水、一网调度’的原水供应格局。”芮旻表示。

 ◆ 创新探索打造韧性城市 ◆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上海市政总院斩获的第20个詹天佑奖。为了一捧净水,上海付出了长达数十年的努力。无论在给水、排水、水环境治理还是水利防洪等涉及到“水”的任何一个环节,市政总院始终参与其中,也不断在做创新,生态化正是其中一种探索。

不仅水库能变湿地,污水处理厂同样能变公园。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三院党总支书记邹伟国就展现了这样一幅景象:污水处理厂从“邻避“变成了“邻利”。“以前的污水处理厂一般是在地面敞开的,给老百姓的感觉不好。我们做的第二代污水厂,如上海市泰和污水处理厂工程,通过攻克污水厂集约化布置、臭气治理等一系列关键性技术,将污水厂下沉到地下,地上空间则与城市公园、绿地等休闲空间融合。”他表示,如今更是发展到了第三代,可以与科普、工业旅游、体育设施等城市功能融合。

就在金泽水库附近,正在建设中的上海青浦西岑科创中心水质净化厂,就是按照第三代标准打造的新型污水处理厂。“这是整个青西地区两个污水厂之一。在上部空间,不但会建造公园、停车场,还将打造一个水文化中心、水科学中心,形成新的城市景观。”邹伟国表示,这一工程今年已开工。

传统的水利治理也从城市堤防向城市生态等综合领域发展。市政总院水利水运院党总支书记、总工程师郭高贵表示,通过水利治理,让林水相依,可以编织出一片生态水网。水利水运院正在对临港自贸区的河道及水环境进行整治,累计设计河道总长达40公里。“我们提出打造‘林水一体、邻水一体’生态景观带的设计理念,尊重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布局,林水复合利用,邻水生态统筹,借助色叶杉树林带设计,创造和修复生物栖息地,打造出了一张杉水如画,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城郊彩色名片。”

在创新设计下,废水还能被再度利用。在金山化工园区,市政总院就在开展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工园区废水污染物深度削减与水回用工艺。“通过技术攻克,构建起以‘生态湿地、协同处理、分级多层次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上海化工园区废水近零排放集成工艺体系与工程示范,实现水回用率大于90%,明年这一项目就将验收。”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谭学军介绍说。

市政总院党委副书记、总裁雷挺表示,未来,市政总院也将继续创新技术、创造项目、创立标准、创建未来,为上海建设韧性城市做出贡献。更多对“水”的创新还将探索中,如在排水方面,探索于苏州河下再建一条“河道”,助力防涝,更多智慧水务的打造也正在推进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