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的神话故事都在这里了
2022-12-0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近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作为一项持续了7年的文化工程,“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有绘画,也遍布连环画、影视创作、戏曲和学术出版等领域。此次展览,便是这些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

  // 76件美术作品是核心 //  

在2015年启动“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时,率先起步的就是主题美术创作。所以在此次成果展中,76件中华创世神话主题美术作品是核心。

主办方告诉记者,当年启动此项工程,就是深入系统地发掘中华创世神话的精神价值,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充分弘扬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创世精神、法天象地的人文精神、改天换地的科学精神,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着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华文化培根固源,为中华民族塑魂铸魂,为新时代海派文化振兴赋能。而绘画作为最直观最迅速的艺术创作形式,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工程的排头兵。

展览以76件主题美术作品为核心,在5000平方米的展区里通过1个序厅、3个主篇章和2个附展建构出。包含“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内,总共76组创世神话故事等待着观众一一去发掘、去聆听。走进序厅,蒋铁骊的雕塑《大禹治水定天下》如同纪念碑一般位于中央。这里将为观众介绍创世神话工程的概览和缘起,同时以创世神话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代表性美术作品——《盘古开天》(冯远)、《女娲造人》(边次)、《仓颉造字》(邱瑞敏、李根)、《涿鹿大战》(张培成)、《鼎定天下》(施大畏),串起整个创世神话展览脉络。汪涌豪创作的《开天辟地赋》行云流水,寄托了艺术家对“国运之无疆,神州之重光”的信心和豪情。

以女娲为代表,广大观众熟悉的中华创世神话英雄人物将在这“天地初开”的板块闪亮登场。包括《羲娲创世》《女娲补天》系列,《龙凤风》《龙凤崇拜》《龙的变形》《龙的传人》等19件大型美术创作组成女娲和龙凤两大系列主题,使作品内容丰富而有序。第二篇章“法天象地”讲述文明的起源。中华先民观天察地,循时而动,肇创文明,秉承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包括《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钻木取火》等23件大型美术创作和14组连环画,突出“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主题。第三篇章“改天换地”讲述国家的起源。以禹定九州为标志,华夏这个多民族国家雏形创立。在这一板块里展出作品包括《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和以大禹为主题的系列作品等31件大型美术创作和12组连环画,从改天换地的文明大势到大禹治水定九州的系列故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创世神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展览还设置了书法展区,韩天衡《禹王歌》、丁申阳《混沌开辟》等书家的21件创世神话主题书法篆刻佳作笔走龙蛇,气势雄强。

  // 黄色的主基调和“中轴线“的设置 //  

展览总策展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特别强调了展览的几个细节。首先是黄色的主基调。为突显创世神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主题,此次展览主色调选用黄色,因为黄色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蔡翔说,“一方面,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另一方面,我们是农耕民族,黄土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所以,此次展览主色调选用黄色,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色彩上的反映和表征,与开天辟地的主题十分契合。”

又如“中轴线”的设置。此次展览因时就势,因地制宜,由一个序厅加三个板块组成,序厅居中,其他三个主要展厅分居左右,整片展览区域形成沿中轴线左右展开的布局。“轴线是指向目的地的指南,中轴线在中国的空间布局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空间组织中最古老最有约束力的手段,它使空间具有了秩序和条理,具有强烈的礼制色彩、浓郁的理性精神。这和展览从混沌初开到民族国家雏形形成的神话叙事逻辑两相呼应。”

此次成果展不仅仅是76件绘画主题创作展,其他一些美术作品同样很吸引眼球。展览特设附展之一《最初的梦想》单元,展示了少年儿童眼中的创世神话。中华创世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时期对于宇宙万物源起的解释和描述,今天,少年儿童用绘画的形式来讲述神话故事、塑造神话形象,不啻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探源。这些作品选自中华艺术宫和小荧星集团合作举办的“创世神话·童画中华”少儿美术作品展,以及与市群艺馆合作的“孩子心目中的神话故事”优秀青少年书画作品展,充满童真烂漫的想象、无拘无束的表达。在绚丽斑斓的画面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少年儿童对中华创世英雄的崇敬,更可以感受到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鲜活生命力。

  // 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给青少年更多教育 //  

应该说,此次成果展不仅仅是76件绘画主题创作展,更是各文化领域总共172项文艺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学术研究方面,原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赵昌平《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一书,围绕中华创世神话这一中华智慧宝库进行了学术梳理,为工程做了富有决定性意义的开创工作,为主题文艺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术领域共完成5个系列39种52册近2330万字的“中华创世神话研究系列丛书”,系统梳理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成为国内当前规模最大的关于中华创世神话的系统学术成果。

戏剧舞台的22部作品涵盖京剧、昆剧、越剧、淮剧、话剧、民乐、歌剧、舞剧、木偶剧、交响乐等艺术门类,上海海民族乐团民族交响史诗《英雄》、上海交响乐团《山海经》、上海越剧院《素女与魃》等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神话谱系,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演绎出新意。影视广播领域则涌现了大型广播小说《鸿蒙世纪》《中华创世神话电视书场》、电视动画片《女娲补天录》等4部优秀作品。

“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探索精神在海外引起了读者和观众的兴趣。《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签订英文、韩文版权输出合同;《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美文插图本》英语版在全球上市,并相继出版波兰语版、捷克语版、保加利亚语版,其中“混沌开辟”和“女娲造人”两个故事被纳入波兰六年级语文教科书;“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作品展”先后赴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及比利时、墨西哥、波兰等地展出;木偶剧《创世——补天》获第20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评委会特别奖”;淮剧《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应邀参加爱丁堡艺术节艺穗单元活动;交响幻想曲《炎黄颂》作为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演出;舞剧《嫦娥之月亮传说》片段入选央视中秋晚会,主题音乐被“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宣传片选用,“嫦娥奔月”从神话变为现实,实现了高新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

不少青少年在中华创世神话工程中受益。工程所梳理的中华创世英雄谱系,塑造的中华创世英雄人物,传播的中华创世英雄故事,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我心中的中华神话故事”上海少儿美术书法作品展,到“创世神话·童画中华”少儿美术作品展,吸引青少年广泛参与。儿童剧《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创排,广播小说《鸿蒙世纪》的播出,电视动画《女娲补天》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主讲的“神话语文课”《中华创世神话电视书场》的创制,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滋养,传承中华创世基因与人文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