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有点“意SI”,思南公馆开启科普集市
2022-12-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看蝴蝶、认矿石,开木锁、编中国结,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科学的道理。到思南公馆,一场“科学·有点意SI”——思南汇科厅科普集市活动就将40余项科普项目带到了街头,逛逛集市还能顺便学学科学。

 ◇ 科普集市好逛又长知识 ◇ 

在黄浦区科协的科普展台,玩扭蛋变成了科普课堂。每个扭蛋中都有一个科学问题,回答出来就能收获一份小礼物——印着“科堂鸭”LOGO的胶带、橡皮或是贴纸。一边的格斗机器人和未来太空车正热闹地展示机械之美。

再往集市深处走,会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联结。中国结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小小一根红绳编织出吉祥如意,而一根“中国制造”特殊红绳所用的是自主研发的“溶剂法高湿模量竹纤维”材料,来自上海纺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现场开展起教学,动动手,就能体验经纬交错、盘结编织的乐趣,了解古老的纺织文化。

在没有钉子绳子的情况下,如何将六根木条交叉固定在一起?依照不同榫形,怎么完成六合榫、七星结、八达扣?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鲁班锁又该如何打开?木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可以让人体会到手工技术的美妙。

懂科学也能让人更深地感受自然。石头中有哪些奥妙?在矿物化石研究会的展台,你能了解到,石头大致可以分为岩石、矿晶、化石、陨石、宝石、奇石,这些石头里包含着地球及宇宙科学的很多知识。陨石作为天外来客能解读外太空的秘密,也可以揭秘地球的前世今生。化石既能让我们认识到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也能还原地质变迁的沧海桑田。常见的不同矿石又如何区分?对照科普图,坐下来制作一张标本识别卡,青金石、葡萄石、虎眼石、黑曜石……一颗颗黏贴在标本卡上,长知识之余还能将这些漂亮的矿石带回家收藏。

而由中科院昆虫博物馆带来的以蝴蝶为主角的科普展览,更是让现场成为“蝴蝶谷”,200余种精美的蝴蝶标本在这里展出,其中有难得一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标本,曾经价值36万的光明女神蝶,南美洲特有的蓝光闪闪的闪蝶等。专家的现场科普讲座还能让人了解小小蝴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科普中央厨房”打造公共科学文化空间 ◇ 

据介绍,此次思南汇科厅科普集市活动是继2020年上海市科协与永业集团共同打造“思南汇科厅”品牌后,进一步尝试深化探索科学与公共文化艺术空间融合的创新举措。活动依托思南公馆运作多年的“思南市集”,利用双休日休闲时段,邀约市民朋友们来思南公馆,在集市中感受科学。

在科普集市上,共有40余项市科协科普资源库优秀项目,突出互动性与体验感。现场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含趣味科学课程、精致手工制作等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内容。一系列好玩又好看的科普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充满浓郁历史文化风情的氛围中享受“有意SI”的科学时刻。

科普集市的成功举办得益于近年来上海市科协积极打造的“科普中央厨房”,通过广泛吸纳社会企业和机构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优选科普项目纳入上海市科协科普资源库,再通过科普资源库集散功能,将适用于不同人群的优质科普资源投入到社区书院、科普场馆、学校、政府机关等科普阵地,让上海市民切实感受到“科普生态圈”带来的便利。在本次活动中,一批优秀入库资源单位被分别授予“科普公益奖”和“优秀组织奖”。

自2020年以来,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永业集团作为“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融合市、区、街道三级优质科普资源,打造了“文化思南”科技品牌——思南汇科厅。思南汇科厅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纽带、以科学为核心,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专家讲堂、读书分享等多种形式,在思南公馆创建大众身边的公共科学文化空间,开展各类科普演绎系列活动,用科技畅想创新未来,用科技助力美好生活,让公众在轻松智能的互动体验中获得前沿科学知识、涵养科学精神,努力打造市民身边的公共科学文化空间和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