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使命的浸润里,倾听“二十大与20岁”的同声共鸣
华东师范大学美育工作室负责人尹强向参观师生讲解作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青言青语、绘就梦想,让青年学子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感悟使命担当、凝聚奋进力量;发挥德育和美育协同发展优势,在校园图书馆举办“脊梁与回响”学习二十大美育作品展,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连日来,除了宣讲学习,申城多所高校还创新学习形式,在青春使命的教育与浸润里,激昂起学子们“二十大与20岁”的同声共鸣。
== 让党的思想伟力始终引领青春航向 ==
“作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十年间,我生活的小县城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设施焕然一新、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这十年,我从一名中学生成长为一名大学生,从贫困的小山村到繁华的大上海,从懵懂无知到眼界大开,享受着多元综合的资助政策,我是祖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祖国日益强大的受益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2020级经济学专业甘玮玲在“二十大与20岁”青春誓言中这样书写。
这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学(研)工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党的二十大和我的人生路”青春使命教育中涌现出的一则青春故事。在“二十大与20岁”青春誓言征集活动中,通过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人生指导,不断深化学生对“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认知与实践,展现新时代青年将“小我”成长融入“大我”奋斗。
甘玮玲说,3年前的她携笔从戎,奔赴条件艰苦的新疆军区某信息作战部队,曾参与某新型无人机首飞任务,连获两年“优秀士兵”,被授予嘉奖两次,并在服役期间发展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令她备受鼓舞,后来她成为了第五届进博会的“小叶子”。
“部队教会我们怀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锻炼我们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要把在部队里养成的吃苦耐劳敢于奋斗的韧劲,转化成脚踏实地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的前行动力。”甘玮玲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退伍大学生甘玮玲
== 带着信仰更有力量地走向未来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王婕佳提交的是写给学生们的一封信。王婕佳是浙江一所大专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也是一名中共党员。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尾对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久久回响耳畔。“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进阶的过程,年轻时候存入什么,未来就会收获什么。你放入耐苦、勤奋、上进……未来就能收获强大;如果放入躺平、懒散、自满……未来可能会丧失核心竞争力从而逐渐边缘化。”王婕佳深情地写下。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这在王婕佳看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现在回归学生身份,正是言传身教的大好时机。“亲爱的同学们,追梦路上,让我们一起并肩同行、超越自己,用行动诠释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追寻革命足迹,赓续红色基因。还有不少同学在“‘绘’报二十大”强国蓝图征集活动里结合个人梦、青春梦擘画着未来。画报《百年红旅》出自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新生赵艺丹之手。画报中的故事元素例如万源保卫战,红军亭等,都是从四川达州的红色文化中所发掘的,可以看出四川达州红色文化之丰富底蕴。
至于配色以红色和黄白色组成,灵感来源于党徽党旗的颜色。“红色是我们党的底色,是血脉之红,是信仰之红;黄色是土地的颜色,是艰苦朴素的颜色,因此以黄白色为辅色。”赵艺丹介绍,创作这幅作品是在发掘四川达州红色文化时迸发的灵感。当得知学校正开展青春使命教育作品征集,她便想把达州的红色故事画出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做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宣传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学(研)工部介绍,“青春使命教育”开展以来,短短数日收到来自11个学院提交的百余份原创视频、征文、诗歌、海报等优秀作品,后续将遴选优秀作品开展“‘党的二十大和我的人生路’网络文化作品巡展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学生作品《中共一大会址》
== 在主题美育作品展里讲好中国故事 ==
即日起至20日,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正在展出“脊梁与回响”学习二十大美育作品展,这是由学校尹强美育工作室发挥德育+美育协同发展优势推出的,展览共展出原创丙烯作品50张,均由理科专业学生创作而成。
回首百年党史,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用星星之火点燃民族复兴火炬,走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展览的第一部分以展现党的光辉历史为主,展出了《中共一大会址》《四行仓库》《铭记》等优秀学生作品。
展览的第二部分以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孕育了看不尽的江河湖海,闪烁着数不尽的生态财富。起哄,闫子轩同学的作品《水墨之乡》呈现了徽派民居的建筑风格,隐隐约约间可见远处的崇山峻岭,用细腻的笔触生动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美与静谧。刘娜同学的作品《塞上风云》里褐红色的大漠搭配上碧澄的蓝天,庙楼耸立,深邃辽阔,展现出西部大开发后推动环境治理、区域协调发展的伟大成果。
在展览的第三部分,主要呈现了一批表达校园生活和少年梦想的作品,风格轻松明快,朝气蓬勃。《爱在华师大》以校徽为背景,每年专属的毕业花承载着独特的师大记忆。《图书馆》《宿舍》《银杏树》等作品选取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代表性建筑,奏响新时代爱校荣校的青春强音。
尹强美育工作室负责人、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尹强说,同学们的作品穿越历史烟云,守望城市繁华,见证着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和荡气回肠的红色史诗。学工部副部长杨艳红表示,这是一次将思政课堂融入美育全过程的成功实践,培育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形成家国天下的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