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亮相COP15,分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上海方案
2022-12-1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中国继续作为主席国。

日前,作为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城市代表,上海代表团举办上海日主题展示,向世界展示城市生态建设、河口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双碳战略等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和实践成果,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方案”。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表示,近年来,上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扎实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努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环境治理中国典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比如:

全面绿色发展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坚持以亩产、效益、能耗、环境论英雄,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不断加大能源、产业、交通和农业等“四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2010年以来上海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均超过50%。截至2021年底,累计推广新能源车67.7万辆,轨道交通通车运营里程全球第一,绿色建筑规模达到2.89亿平方米。十三五时期,全市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37%下降到31%。

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十年前,环境问题广受关注,空气质量不好,秋冬季还有雾霾的烦恼,2012年上海空气PM2.5均值是62微克/立方米。这些年来,上海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健全法制、政策、规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车辆,加强环保科技支撑,实施执法严惩,推广清洁生产,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是有监测以来的最低值,接近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主要河道优于三类比例超过80%。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各类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夯实了基础。

强化物种就地保护。在地理位置上,上海位于西伯利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候鸟迁徙的主干道、补给地。又位于长江出海口,长江口是上海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多种生物周年性洄游的必经通道。在保护措施方面,上海作出系统性安排,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具体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这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将自然保护地、重要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刚性保护。加强濒危物种保护,实施中华鲟等水生生物拯救和增殖放流。近年来,上海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恢复,记录到鸟类518种,其中水鸟种数占全国的约三分之二,每年栖息过境的水鸟近100万只次,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重现长江口。

生态空间有力拓展。上海是寸土寸金之地,但在生态空间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做加法。十年来,大力推进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66.8平方公里,减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生态建设。截至2021年底,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9.42%,各类公园达到532 座,基本形成“环、楔、廊、园、林”的生态格局。当前,上海正在建设“千园之城”,规划到2025年,建成各类公园1000座。城市变得更休闲、更宜居,绿色正在成为上海最动人的底色。

这次,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融资倡议(Biodiversity Finance Initiative Note, 简称BIOFIN)上海试点项目的政策与机构回顾报告。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在2021年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建立了项目合作机制,并与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一起,共同成立了BIOFIN中国项目指导委员会。上海作为中国第一个试点城市,率先在BIOFIN框架下推进相关工作。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编制完成政策和机构回顾报告,重点回顾了国家和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体系现状,建立模型分析了上海本地生物多样性改变的动因,回顾了上海目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使用的融资工具,提出了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投融资的意见建议。

在各方努力下,生物多样性金融写入了今年6月份发布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这是我国第一次把“生物多样性金融”写入法律文件,是上海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工作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BIOFIN中国试点项目取得的可喜阶段性成果。

下一步,上海将在PIR报告的基础上启动生物多样性融资计划的研究工作,围绕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bS)、完善绿色金融制度建设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推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的创新实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