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入围的都是改编作品?原创音乐剧孵化有个大变化
2022-12-22 文体

《一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疫情对演出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哪怕是井喷式发展、年轻观众云集的音乐剧市场。为国内音乐剧市场培养人才、提供作品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今年已经进入了第4个年头,在行业内堪称原创作品的“风向标”,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已关注这个孵化计划达4年,而近日该计划两部最终入围作品的线下工作坊上,记者发现其展露出了原创音乐剧发展当下的一些新端倪。“当下的孵化作品更多注重其市场性,有成熟故事的作品比如IP作品更有优势,实验性以及太注重作者自我表达的全新故事,在原创市场要弱化许多,”一位资深音乐剧人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这也是当下疫情期间,行业的一种自我保护——让更多的观众愿意看,让更多的投资留下来,毕竟,市场信心比黄金还贵。”

 ◆ 孵化原创内容更注重观众接受度 ◆ 

在历经四月的筛选评定与八月的剧本朗读会后,文化广场主办的2022“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的两部最终入围作品——《一生》和《八角亭谜雾》登上了展演舞台,进入工作坊阶段。

两部作品各自用45分钟的时间,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进行了初次舞台版本的演绎,向近两百名持续关注孵化计划的观众、制作人、艺术家、剧评人、制作公司、演艺院团代表、专业院校学者、职业演员及媒体展现了这两部风格类型迥异的故事。完成了工作坊呈现之后,两部作品都处于认标洽谈的阶段,共同在孵化计划的机制内进行新一轮的孕育与打磨,并有机会在不久的将来登上商业化的舞台。

记者发现,这两部作品,都是IP作品。《一生》是根据法国作家莫泊桑同名小说改编,这也是孵化计划四年以来唯一一部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作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现了作为音乐剧形式的转换;而《八角亭谜雾》则是与爱奇艺星尘工作室达成战略合作的影视IP作品,是典型的烧脑刺激的悬疑题材,但同时作品又将流行音乐与戏曲音乐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呈现出独具新意的戏剧体验。

“跟2020年孵化计划的4部入围作品相比,你能明显发现变化,”上述音乐剧人士告诉记者,当时的4部作品《两个人的城》《无法访问》《南墙计划》《你在哪里?》均为纯原创,“故事都是全新的,没有历史事件作背景,没有IP。而今年的则是典型的IP作品——无论是文学名著改编,还是影视剧改编,都是IP的一种。”

他表示,IP改编作品并不代表不是原创,“它的故事结构、讲述方式、音乐创作、舞美呈现,都是原创的,但故事的核心却肯定是观众熟知的。”孵化计划选择这样的作品,并不代表纯原创的新故事不优秀,“全新的故事有新鲜感,但它需要的试错空间更大,观众能否接受,意外变数太多,而IP作品它有一个基本盘,就是观众相对熟悉故事,换一种说法就是‘品牌效应’,推向市场后,风险要小很多。”

《八角亭迷雾》

 ◆ 特别时期为了保证市场信心 ◆ 

如此选择,这位人士表示“很正常”,“疫情对演出行业的冲击很大,虽然音乐剧观众群很年轻,音乐剧产业这几年发展势头也很好,但仍然需要整个行业上下多出佳作,保证市场信心,人才和投资才不会离开。”

确实,音乐剧这两年展现出了不小的韧劲。虽然演出屡屡受到疫情的冲击,但真正优秀的、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品,仍然可以在屡屡延期之后,吸引到观众入场,此前根据网络剧改编的《白夜追凶》、已经上演多轮的《粉丝来信》、俄式美学风格的《基督山伯爵》中文版,都属于这类剧。“换句话说,因为有期待值,所以观众们愿意等。”

怎样才能让观众有期待值?孵化计划评审之一、知名音乐剧人王海笑说:“第四届最后入选的两部作品,都是改编作品,这是我们前三届从未有过的,这是孵化计划本身作出的一个突破和尝试。我们发现,其实世界上最知名的音乐剧作品,几乎全部都是经典改编。改编是原创音乐剧的一个重要类型,今年我们也没料到,最后入围的都是改编作品。”

对于潜意识中的选择,另一位评审、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音乐剧行业虽然目前屡屡出爆款,但仍然还“挺小众”,“孵化只是第一阶段,之后还有第二、第三阶段,最后去社会上完成商业化制作,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而这种漫长,对投资方来说,更需要有信心方面的保证。

不过,他们都表示,即使本届孵化计划的入围作品都是改编作品,它本身对于中国音乐剧作品和人才的孵化作用,其实更强了,“IP改编意味着观众和投资方对作品有了更高的期待值,孵化计划的创作孵化机制,要求创作者必须根据反馈,不停地打磨作品,这对人才锻炼和出精品力作,是有促进作用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