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到医院也能就诊,宝山一核酸亭变身发热哨点,还是24小时的
2022-12-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发烧了要去配药,不用去社区医院,直接在以前做核酸的亭子,就能就近配药。记者从宝山区了解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服务周边百姓,宝山区月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响应民意,将中心门口原先的核酸亭改造成了发热哨点诊室,让有需要的市民不进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配到相应的药品。而且这样的迷你发热哨点诊室还是24小时的。这两天,经居民口口相传,每天到这里就诊的居民数达到了300多人次。

“你哪里不舒服?喉咙痛?咳嗽有吗?”“有的,都有!”“那要多喝水,要一个星期左右,多休息。”这个10余平方米的迷你发热哨点诊室,面积虽小,“五脏俱全”,服务窗口配备两名医务人员,问诊、开药、付费、拿药等一条龙服务都在经过改造的核酸亭里完成,从挂号到取药,平均每人只需要花费5到10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月浦发热哨点诊室还配备了两部工作电话,有需要的市民都可以进行病情咨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居家观察或来现场看诊、配药。

“前期我们接到很多居民打电话咨询,表示不太想来医院,怕交叉感染。”月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该项目的负责人张晓琳告诉记者,到社区看病的大部分还是老年人群,有基础疾病,是需要受到关爱的重点保护人群。虽然发热诊室和其他的科室不交叉,但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便考虑将发热哨点从医院里挪出来开设在户外。“考虑如果将发热门诊的位置更新后,很多人会找不到,但平时做核酸的采样亭大家就很熟悉。于是,我们通过家庭医生广而告之。”

张晓琳介绍说,发热门诊的开放时间原来是和门诊一致。以前只有在流感高发期才会做调整。自从“二十条”出来后,考虑到晚上万一有医疗就诊需求,就变成了24小时就诊。“事实上,自从‘二十条’实施后,我们的主要工作就转向了医疗救治。考虑到80%~90%的患者还是轻中症,对社区医院的接待能力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日前,月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的核酸亭改装完毕。张晓琳透露说,其实硬件改造并不难,主要是医保系统、门诊系统的对接,区卫健委、区医保局、月浦镇政府给了很多支持。

考虑到有些患者可能只是想配个药,属于普通感冒,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加,这两天,社区医院还加派了安保人员,进行分诊,充分发挥哨点的作用。

据悉,市卫健委12月20日发布消息表示,全市各医疗机构对门急诊患者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这也意味着部分核酸亭的使用即将告一段落。至于这一模式是否会推广到其他街镇的社区医院,张晓琳表示,每个社区医院的情况不一,可以视情况借鉴。

==   链接   ==

社区干部、志愿者接力紧急救治87岁孤老

这两天,在月浦社区还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月浦镇月浦二村87岁的孤老李老伯,因为年事已高,于12月21日周三清晨在家中摔了一跤。志愿者王晓东结对李老伯,每天上午10点-12点都会到老伯家进行爱心看护。

这一天,王晓东按例过去探望李老伯发现老先生倒在了床上。于是,他火速联系居委,居委干部第一时间赶去老伯家中,发现老人裤子尿湿后,王晓东马上给老人更换了衣物,居民区书记赵佳则紧急拨打120,幸运的是救护车及时赶到,将李老伯送至中冶医院救治,经过拍片等一系列检查,发现李老伯的腰椎及胸椎右侧股骨多处骨折,由于年纪太大,医生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回家休养慢慢恢复。

赵佳马上拨打120想通过急救车送老人回家,但是病人比较多需要等待很久,为了尽早让老人回家休息,赵佳联系了社区外口办的工作人员开车,一同护送老人回家。到小区时,社区85后志愿者戴健看到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抬老人上楼很吃力,连忙赶上前,大家齐心协力将老人抬到家中。

当天晚上8点左右,李老伯安全到家休息。从22日开始,志愿者王晓东、杜忠武两人就轮班给老人送饭,居委老龄干部孟长英不定时看望关心老人。

据居委干部介绍,待休养一段时间后,居委社工将陪同李老伯再进行复查。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月浦镇困难群众“点亮微心愿”活动,老伯棉袄和鞋子的微心愿被点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