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疫线丨急诊人:永不言弃的坚守是我们守护患者生命的强大武器
2023-01-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通讯员 沈莉

“患者血氧饱和度只有73%,马上气管插管!”1月3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钱义明在抢救室指挥抢救,一位65岁老人感染新冠后原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加重。抢救室内,医护人员在与死神赛跑。经过数小时全力抢救,目前老人生命体征平稳。

据了解,目前岳阳医院急诊每日接诊人次在1000人左右,接诊救护车数量达80到100辆左右。这里俨然已成急诊人无声的“战场”,他们在全力守护患者的救治“生命线”。

 ◇ 守护“生命线”  

  急诊人在日夜坚守 ◇ 

“120马上到,准备抢救!”“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了,配合插管!”“快开放静脉通路!”“送这个患者去做CT。”……急诊医学科副护士长罗晴,每天7点不到就来到急诊大厅,一直要忙绿到深夜。她为了保障绿色通道通畅,抢救危重病人,安排病人就诊、检查,维持急诊秩序,每天嘶声力竭地吼着。 

“急诊患者持续增加,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为了保证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我们急诊几乎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坚守在岗位上”,护士长曹维伶支援外省回来后立即投入院内战斗,“工作量实在太大,但全院的同事都在我们急诊这里支援,相信我们可以一起走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深夜,岳阳医院急诊来了一位上腹痛的患者。73岁的徐老伯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只有80/50 mmHg,刚到急诊就已经有了低血压等休克症状,CT检查提升消化道穿孔,接诊的普外科孙久运副主任医师仍坚守在岗。“患者病情紧急,救命要紧,立即准备手术!” 孙久运马上联系麻醉科手术室,在完善各项急诊手术准备后,徐老伯第一时间被护送入手术室。孙久运争分夺秒,为李老伯成功实施了胃穿孔修补术。

 ◇ 并肩战斗  

  他们接力坚守发热门诊 ◇ 

陈阳是岳阳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名医生,自2022年3月起,他就一直坚守在发热门诊和感染科病房。最近,岳阳医院的发热门诊每天就诊人数多达500人。人员吃紧的时候,陈阳曾连续5天高强度工作,最常一天工作了17个小时,坚持到了第一批“阳康”同事返岗。他自己“阳康”后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和同事一起奋斗。

“发热门诊留观病房的大多数老年患者几乎都伴有明显的基础疾病,如脑梗塞、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癫痫等。患者病情重,生活不能自理,家属又不能陪护身旁,护理工作的压力和难度都非常大”,护士朱叶维自2020年以来一直默默坚守在发热门诊,用自己过硬的护理技术守护每一位病患。

岳阳医院儿科发热门诊主治医师吕佳佳在最艰难的时候曾一人坚守发热门诊48小时。“同事们都‘阳’了,他们症状都比我重,但他们好转后就都马上回来了”,吕佳佳说道。

“我曾是急诊人,永远都是急诊人”,儿科门诊预检护士张婉萍利用门诊中午午休时间主动到急诊帮忙,“急诊现在工作量巨大,来帮忙是义不容辞的。”

 ◇ “无限的努力和永不言弃的坚守 

 是我们守护患者生命的强大武器” ◇ 

“麻醉科,快,急诊室插管!”2022年最后一天,岳阳医院麻醉科主治医生朱平一早就接到了急诊抢救室的电话,从抢救开始忙碌的一天。这天,朱平和同事一起完成了11台手术、急诊气管插管5例,深静脉穿刺8例,还支援了发热门诊。特殊时期,麻醉医生也冲到了救治危重患者最前线。

“病毒的来袭我们也许无力阻止,但无限的努力和永不言弃的坚持是我们守护患者生命的强大武器“,朱平说他们始终坚信医者的努力能使患者早日康复,尽早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徐旻是岳阳医院检验临检与门急诊组负责人。疫情这三年,他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回家的天数屈指可数。本轮疫情以来,他已经快一个月没有回过家了。“上海首家医院24小时核酸采样点”、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和发热门诊及门急诊,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到徐旻的身影。

此外,岳阳医院推拿科、针灸科、皮肤科、疼痛科、治未病中心等科室医生也第一时间充实急诊和发热门诊的临床诊疗工作。康复治疗师深入全院各个病区,协助医护指导病人开展“俯卧位通气“等,帮助患者更好更快康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通讯员 沈莉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