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2023-01-09 教育

2022年12月21日,职业教育翻开新篇章。这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同之前的文件相比,《意见》“新”在哪儿?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未来职教改革将从何处发力?如何保障职教改革落实?就群众关心的这些问题,2022年12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意见》的有关情况。

直击痛点难点,明确工作重心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也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的发言掷地有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职业教育政策,从顶层设计上彰显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如今,《意见》重点关注“如何看职业教育”“如何干职业教育”“谁来干职业教育”,直击改革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判断,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

“《意见》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有重大作用。”陈子季说。

数据显示,近年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中职、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下一步,如何优化职教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此,教育部将持续推动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服务场域由“区域”转向“全局”,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

“一体、两翼、五重点”助力职业教育改革

《意见》提出一系列深化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总体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省域、市域和学校共同形成改革合力。

“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是改革的基座。具体来讲,就是要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改革突破,以点上的改革突破带动面上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优化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

“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改革的载体。一方面,支持省级人民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

“五重点”,即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设计的五项重点工作,分别是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和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五项重要工作。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介绍,近年来,职业教育专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结构,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越来越高。我国职业教育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狠抓“点、线、面”落实,深入推进改革

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增强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共识、攻坚合力。那么,要如何建立以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为核心,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改革新机制?

对此,《意见》强调创新体制机制,从完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示范,打造样板。教育部将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狠抓落实。

首先是点上突破,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示范,打造样板。其次是线上提升,围绕办学能力的关键条线,推出一批关键政策和重点项目。再其次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用好《意见》的政策红利。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硬件条件是基础,资金投入是保障。”欧晓理表示,在中央预算内投资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集中支持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方面,积极将优质职业教育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储备范围,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安排专项债券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金融服务方面,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渠道,及时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职业教育项目。

来源:中国教育报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