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致公党市委:给青年在上海“租得到”“租得起”支招
2023-01-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在“房住不炒”“住有所居”目标指引下,“租购并举”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为解决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中央提出“十四五”时期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上海等一线城市都提高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占比,普遍占新增住房供应量的40%-45%以上。

那么,如何让新市民、青年人在上海租得到、租得起、租得近、租得稳、租得好。在今年的上海“两会”期间,致公党市委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为进一步做好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建言献策。

 问题  保障性租赁房需求大,对象覆盖面窄 

作为人口净流入的超大城市,上海市全力以赴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供应各项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住房建设的重点任务,将面向来沪的新市民、青年人供应的各类享受政策支持的租赁住房全面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

“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以上,达到同期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0%以上;到“十四五”期末,全市累计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总量达到60万套(间)以上,全面健全完善从“一套房”“一间房”到“一张床”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和“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定价机制,进一步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让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得到较大程度缓解。

致公党市委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保障性租赁住房存在房源供应需求大,供应对象覆盖面窄的现状。这是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对就业及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出了明确规定,使得符合要求的租户基数降低,覆盖面有限。对于收入虽然高于中低收入家庭标准,而又无房的群体,既不能享受廉租房,又没有资格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如中短期交流、培训实习、项目组、课题组、留学归国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客群,外企外派的客群(跨国派驻不在上海签订劳动合同),因职住不平衡需在公司周边租房的客群等对上海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租户不满足条件无法入住。且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价较高并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人仅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支出,而无力购买商品房,成为住房的“夹心层”,这一群体规模正在逐步地扩大,使住房保障政策受到影响。

其次,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虽在总量有较大提升,但仍旧存在房源筹集总量与人才增长速度不相匹配,房源分布与租群集聚区域不相契合的问题。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咎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规模并没有满足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需求者规模。

致公党市委在调研中还发现,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板块较分散,上市周期相对较长,对于核心区域租金的平抑及稳定效果相对较弱。短期内,整体处于建设期,上市节奏相对较慢,对于缓解各板块租住和租金压力效果较小,企业在投入后长期得不到回报,提高了筹建难度。

 建议  努力拓宽保障范围,真正实现职住平衡 

针对青年的住房之惑,致公党市委给出了多个维度的建议。首先,建议努力拓宽保障范围,真正实现职住平衡。坚持供需匹配,结合产业发展、人口导入、人才成长不同阶段居住需求,进一步增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适配性,合理提高保障性租赁住房在新增住房供应中的占比,为服务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提供支撑保障。

致公党市委建议,鼓励人才集聚的事业单位、研究机构以及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用地建设单位租赁房、人才公寓等,以供“实物配租”。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提高租赁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和处置力度。将租赁住房小区的公建配套、社区管理也一体纳入属地基层治理的范畴。

提议与第三方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与第三方尤其是商业部门、非营利组织等的合作,构建人才住房投资建设、租售管理等平台,更合理有效地解决人才住房问题,还应充分利用住房供给这一有力抓手,将人才保障房政策与社区治理、就业教育、人口管理等政策结合起来,更有效地解决人才居住及相关社会问题,打造多渠道的人才房源供应体系 ,切实解决人才安居难问题。

“科学合理的租金评估是确定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标准的参照依据。”致公党市委建议,要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统筹考虑住房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住房保障发展目标与用地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力度相匹配,研究定价机制,转变“重建轻管”观念,深入推进住房保障高质量发展,确保城市有限的土地和资金资源得到最利于城市发展的优质配置。

致公党市委还建议,可在新出让保障性租赁住房地块时参考可售住宅给出明确的“房地联动”指导价既租金,可以有效避免土拍、住房市场出现双热,根据不同地块完善不同的土地竞买和售房条件,从源头遏制地价、房价的上涨,使其保持平稳,更好地满足租户的居住需求。并匹配相应的产品标准下限如装标、设备设施、服务标准等,供已拿地企业参考从而顺利推进已获取地块项目建设和入市。

此外,致公党市委建议要切实提升运营水准,全面优化住房质量。建议由各区房管部门牵头对区域内既有项目进行系统性评估,结合项目口碑、客户满意度、运营服务体系、产品标准、经营风险等运营单位评级出具首批“白名单”,确保首批入市项目的品质和服务标准,切实缓解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按“谁拥有,谁申报,谁负责”的原则,申报登记的运营单位进行统一管理。未入围运营商可通过一定周期的稳定运营后向主管部门申请评估,满足标准也将分批次纳入“白名单”,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